中新社北京6月29日電 (劉文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29日發布《2022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稱,2020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上升至歷史最高水平,當前水產食品對糧食安全和營養的貢獻之大前所未有。
報告指出,隨著水產養殖業的顯著增長,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產量創下歷史新高,水產食品對保障21世紀的糧食安全和營養做出了日益重要的貢獻。
受全球、特別是亞洲水產養殖業增長的推動,2020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上升至歷史最高水平,達2.14億噸,其中1.78億噸為水生動物,3600萬噸為藻類。
報告指出,2020年水生動物產量比本世紀頭十年的平均水平高出30%,比20世紀90年代的平均水平高出60%以上。這一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水產養殖業的增長,該產業的水生動物產量創造了8750萬噸的歷史最高紀錄。
糧農組織表示,隨著漁業和水產養殖業不斷擴大,需要推動更具針對性的轉型變革,建設更可持續、更加包容且更公平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業。要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針對水產食品的生產、管理、貿易和消費方式開展“藍色轉型”。
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表示,“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增長對于在全球范圍內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漁業和水產養殖需要進一步轉型,才能應對挑戰。”“我們必須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保證水產食品的可持續生產,保障生計,保護水生生境和生物多樣性。”
當前水產食品對糧食安全和營養的貢獻之大前所未有。自1961年以來,全球水產食品(不包括藻類)的消費量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幾乎是世界人口年均增速的兩倍。人均年消費量達到20.2公斤,是20世紀60年代消費量的兩倍多。
盡管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仍有超過1.57億噸水生動物直接供人食用,占水生動物產量的89%,略高于2018年的消費量。2019年水產食品約占動物蛋白消費量的17%,在中等偏低收入國家達到23%,在亞洲和非洲部分地區超過50%。
2020年,亞洲國家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水生動物產量占全球總量的70%,其次是美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中國仍然是最大的漁業生產國,其次是印度尼西亞、秘魯、俄羅斯、美國、印度和越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