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職業打假”爭議再起。有的顧客一次購買150碗扣肉,以“三無產品”為由向自制食品店主索賠5萬元;有的買家一個月內在某購物平臺狂下633單,之后申請退款624單,而且只退款不退貨。不少案例中,“打假人”贏了官司,卻也背負上以打假牟利之名。
買到假冒偽劣產品,消費者有權依法維護自身權益。打擊侵權假冒偽劣,人人有責,而且倡導全民參與、社會共治。作為行政執法、行業監督的補充,依法依規的打假行為有利于推動商家自我改進,維護消費者權益。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不僅支持保護消費者,而且明確規定了賠償制度。
如果商家蓄意制假售假,就將面臨懲罰性賠償。但是,也因為賠償數額大,有利可圖,一些人加入職業打假人隊伍。實際上,所謂“職業打假”或“職業打假人”并非法律概念,對其理解也各有不同:或是以打假牟利,實現自我價值;或是體現專業性,出于公義打假,維護消費公平。但要明確一點,任何一種打假行為,都須在法律框架內進行。
打假的界限在哪里?首先要明確,打的是“假”,即打假的前提是有假貨。打假者專門針對造假者,特別是對于食品藥品領域的制假、售假等行為“零容忍”。其次要依法索賠,防止敲詐勒索,不能把維權打假變成惡意投訴舉報和超出法律允許范圍的“獅子大開口”。
有的打假者不關心商品質量好壞,是不是安全,也不關心監管部門是否依法行政,而是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借口,把打假作為一種牟利手段。有的打假者反復利用投訴舉報、復議訴訟等手段對商家施壓,以達到賠償目的;有的打假人還呈現出“抱團打假”的趨勢。部分商家不堪其擾。這也是很多人對職業打假行為給予否定性評價的緣由,網上甚至推出教商家如何防范職業打假人的攻略。
如果以打假為名,實則是敲詐勒索,這種職業打假干不得。碰觸法律紅線、違背誠信原則,通過偷換商品等不正當手段進行打假,更是嚴重損害市場主體權益和市場秩序。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強調,對惡意舉報非法牟利的行為,要依法嚴厲打擊;同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依法打擊網絡欺詐行為和以“打假”為名的敲詐勒索行為。
隨著市場發展,打假行為的邊界有待進一步厘清。針對職業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為,有必要從政策層面上升到法律層面,進一步健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予以明確界定。相關部門需加強對職業打假人投訴舉報的規范和引導,使其依法依規參與打擊侵權假冒,發揮好遏制制假售假、凈化市場的積極作用。人民法院對于消費索賠類的民事糾紛案件要加大研究,進一步統一裁判尺度,明確規則,不能“同案不同判”,存在地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