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南極“第5站”來了
11月1日上午,伴隨著一陣悠揚而雄渾的汽笛聲,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從上海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出發,標志著我國第40次南極考察正式啟航。
本次考察由自然資源部組織,考察隊由來自國內80余家單位的460多人組成,預計于2024年4月返回,歷時5個多月。據悉,本次考察將重點實施5海(宇航員海、阿蒙森海、羅斯海、南極半島臨近海域、普里茲灣海域)、5站(昆侖、中山、長城、泰山、羅斯海樞紐站)考察。其中,建設我國在南極的第5個科考站——羅斯海新站是本次考察的重中之重。
南極常年冰雪覆蓋,氣候酷寒,卻是科學研究的寶地和天然實驗室。多年來,為更好地探索研究,世界各國紛紛在南極建設科考站。目前,我國在南極地區共建有4座科考站,它們分布于南極的不同區域,發揮著不同的科考作用。本次即將建設的“第5站”將選址落在了南極的羅斯海區域。
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黨委書記孫波介紹,羅斯海區域是南極大陸氣候最為惡劣的區域之一,但也是關系著南極海冰生成的關鍵區。在這里開展研究,有助于理解全球海冰消融變化、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同時,羅斯海是南極海洋底層水的重要來源,這一區域生物活性很強,是研究南極生物生態系統的功能群落和演化的理想之地。此外,這一區域具有巖石圈、冰凍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相互作用的特征,多年來吸引著世界各國科學家前來。目前,已有韓國、意大利、美國等國家在此建站。
羅斯海新站將是新時代我國建立的第一個常年科考站,也將是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個常年考察站,是中國首個面向太平洋扇區的考察站。它位于東南極羅斯海沿岸區域,建筑面積5244平方米,建成后預計可容納度夏考察人員80人、越冬考察人員30人,計劃用于開展大氣環境、海洋基礎環境、生物生態等多圈層、多學科的觀測監測和科學研究工作。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龍威表示,即將開建的“第5站”具有以下幾方面意義:一是通過開展海洋生態、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氣、地球物理、高空大氣物理、陸地生態、陸地和海洋地質、鳥類等調查、觀測監測,為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二是通過開展羅斯海區域陸、海、冰川以及干谷、橫貫山脈等南極關鍵內陸區域等多學科綜合科學調查,為了解上述區域自然特征提供支撐;三是積極履行《南極條約》體系相關責任和義務,與有關國家一道,對恩克斯堡島南極特別保護區進行管理、開展羅斯海海洋保護區生態監測,為保護南極生態環境作出貢獻,也為我國參與南極國際治理提供支撐;四是與周邊其他國家考察站開展南極科學考察及保障的國際合作,努力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孫波介紹,該站主體設計為天文學中的南十字星座造型,設計理念源自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導航。截至目前,考察隊已完成物資的國內定制加工、預拼裝、檢查驗收、裝船等工作,12月中旬將抵達羅斯海區域開展卸貨和安裝工作,計劃60天內完成建設任務。
在建設過程中,考察隊將踐行“綠色考察”理念,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一體化設計統籌各系統關系,國內裝配化定制及預拼裝,集約化管理建筑所需材料,實現節能、節水、節材,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通過減少擾動南極現場的區域面積,減少臨時設施和現場施工人員數量,并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活動范圍,達到綠色環保建站的目的。據了解,為支持建站,本次考察任務首次由3艘船保障,“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主要執行科學考察、人員運送和后勤補給任務;“天惠”輪貨船從江蘇張家港出發,主要承擔新科考站建設物資運送任務。
龍威介紹,除了建設新站,本次南極考察的重要任務還包括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與反饋開展調查和國際合作。依托“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考察隊將分別在東南極普里茲灣、宇航員海、西南極羅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極半島臨近海域開展生物生態、水體環境、沉積環境、大氣環境及污染物分布綜合調查監測;依托昆侖站、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生態系統、近岸海洋環境、土壤環境、地質環境、大氣環境、雪冰環境、空間環境綜合調查監測,深入研究南極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據悉,在國際合作方面,我國考察隊將開展國際南極科學前沿領域合作研究,實施與挪威、澳大利亞等多國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調查任務,探究南極冰蓋接地帶這一關鍵數據空白區域的“冰-海-基巖”相互作用,支持冰蓋物質平衡的精確評估和不穩定性研究,并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意大利、韓國、俄羅斯、智利等國開展后勤保障方面的國際合作。
(本報上海11月1日電 本報記者 楊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