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航拍三灶機場附近,仍然是大片農田,保留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面貌。
映月路現狀。
十年前的映月路仍未從樓市崩盤中恢復。
珠海20多年前第一波西區大開發,不少投資者至今未收回投資款
房地產業過熱導致城鎮化停滯不前
1988年,廣東深圳、東莞、佛山等城市的工業化熱潮已經如火如荼,城鎮建設風生水起,現代廠房和高樓大廈取代了昔日的莊稼地和舊平房,漁村變城市的傳奇幾乎每個月都在上演,但珠海第一次大規模的城鎮化這一年才剛剛從三灶鎮啟動。
總面積約9 6平方公里的三灶鎮,交通閉塞、孤懸海上,連到珠海市區都要靠擺渡,工業基礎近乎為零,城鎮化開發起步又晚,缺乏資金,決策者們只能另辟蹊徑,開始了用土地來運作資本,繼而完善基礎設施,再引入工業。第一輪房地產熱悄無聲息地來了,但很快又因宏觀調控戛然而止。
三灶鎮的第一次開發,也是珠海第一次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之路,雖然迂回、曲折甚至充滿迷惑與爭議,但不少當地干部強調,這一時期珠海所建設的大交通、大機場、大港口大格局奠定了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基礎。得益于此,三灶鎮在十幾年后破繭成蝶,于2 0 0 6年一般預算內財政收入突破一個億,位居珠海15鎮之首。
珠海三灶孤懸海上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三灶,只是隸屬于香洲區的一座小島,當時沒有大橋連接,只有一天一班的渡輪,島上的1.2萬村民極少與外界往來。就是這樣的一座小島,時任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決定大開發,1988年12月三灶管理區成立,動手要建大機場、大港口,還有連通市區的大橋。
上世紀八十年中到九十年代初這段珠海第一波西區大開發時期,到珠海投資后遭遇調控,顆粒無收債務纏身的眾多投資人中,李鐵生是一個典型。她后來始終沒能恢復元氣,除了躲債,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珠海市實驗中學高中部當清潔工,給學生刷洗衣物。“這都是生活所迫,沒辦法。”李鐵生說,80年代當很多人連彩電都看不上,她已經全身名牌,出入豪車了,當初沒想到會這么快就淪落下來,除了她隨身攜帶的老照片,人們已經從她身上看不出她曾經是中國最早一批富起來的百萬富翁。2007年,政府終于償還了一百多萬工程款,她的生活才好轉起來。
故事從1988年說起。
1988年之前,總面積約1700平方公里的珠海,絕大部分仍保持碧草連天、炊煙裊裊的田園景象,城市幾乎只限于16.8平方公里的特區范圍內。以至于事隔多年,原珠海三灶鎮鎮委副書記、現年58歲的梁關好回憶1986年1月21日第一次踏上珠海三灶鎮時,心中的那份震驚至今仍揮之不去。
“當時真的連死的心都有了。”梁關好不無幽默地說,當時他剛退伍,被分配到三灶鎮,那時三灶還是區公所,只是隸屬于香洲區的一座小島,由于珠海大橋尚未建成,他輾轉珠海橫琴,乘一艘小渡船上島,一天只有一班船,由于交通不便,島上約1.2萬村民與外界少有往來,幾乎都以種田和捕魚為生,“環境很差,我也是珠海人,但之前都從未到過三灶,聽說分到了三灶,心里當時很不情愿”。
1988年,同為特區的深圳等城市發展均一日千里,速度之快、規模之大震撼世界,時任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決定開發珠海西部地區(特區位于珠海東部),把這片沉睡的土地喚醒,于同年12月成立了三灶管理區,下轄三灶、紅旗、平沙、南水四個鎮,總陸地面積約447平方公里,是原珠海特區面積的幾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