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過近期大幅調整,很多股票已顯示投資價值,為數千億新增公募資金提供了投資良機。”
……
雖然近期市場的大跌讓公募基金確實受傷不輕,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前期新基金發行火爆,眾多基金手中仍然握有不少子彈,而這些新增力量自然成為了本周市場不容忽視的一股“活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其中互聯網+、醫療、國企改革等主題投資將首先受益。
2000億新基金建倉迅速
同花順統計數據顯示,6月份新成立的股票型基金超過700億元,其中工銀互聯網加基金和嘉實事件驅動基金首發規模分別達到了197.3億元和165.5億元;而偏股型基金的規模更是超過千億元,其中匯添富醫療服務基金首發規模達到261.95億元。此外,還有數百億的被動投資型的指數基金。
雖然6月新基金的總體規模較5月有所降低,但不可否認的是,面對近期市場大跌,6月新成立的基金更有戰斗力。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除了被動指數型基金建倉迅速之外,主動管理型基金入市速度也不慢。
以6月成立的規模超百億的易方達重組分級基金為例,其近三周母基金的跌幅分別為12.71%、10.15%、19.59%,倉位高低不言自明。而指數基金以被動投資為主,因此基金公司往往不考慮點位,一成立就迅速建倉。
那么主動管理型基金建倉情況又如何呢?嘉實事件驅動股票成立于6月9日,其近三周凈值跌幅分別為6.58%、4.70%、8.17%;而上證指數同期跌幅分別為13.32%、6.37%和12.07%。通過對比不難看出,新基金成立后即開始迅速建倉,但由于規模相對較大,因此目前建倉水平仍相對不高。
工銀瑞信互聯網加基金成立于6月5日,其在6月12日凈值達到1.015元之后即開始下跌,隨后三周的跌幅分別為10.74%、9.49%和14.27%,表明其倉位已經不低。
反觀匯添富醫療服務基金,其成立于6月17日,其近兩周時間凈值的跌幅僅為2.51%和5.03%。顯然,這只基金入市速度并不慢,但從倉位控制來看,還是相對較低。
500億“彈藥”打向何方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尚有完成建倉且彈藥充足的基金共計14只,總規模為611億元。按總規模大小排名依次為匯添富醫療服務混合(262億元)、招商移動互聯網產業股票(81億元)、中銀智能制造股票(63.75億元)、招商國企改革主題混合(52.45億元)、財通多策略精選混合(26億元)、財通成長優選混合(26億元)、華安國企改革主題靈活配置混合(18億元)、華商新常態混合(15億元)、光大保德信一帶一路戰略主題混合(13億元)、工銀聚焦30股票(13億元)、華寶萬物互聯混合(12億元)、新華戰略新興產業靈活配置混合(12億元)、富國滬港深價值精選靈活配置混合(10億元)、金鷹產業整合混合(7億元)。
按凈值變動估算,剩余可建倉資金約400億元。可分配資金最充足的行業依次為醫療(130億元)、互聯網(70億元)、國企改革(55億元)、其他(143億元)。
此外,7月成立的新基金規模已超過百億元。業內人士表示,至少有超過500億元資金將成為本周的“新鮮血液”。值得注意的是,醫療行業和國企改革不僅彈藥充足,還與這一輪主力資金申購藍籌ETF多有契合,值得投資者重點關注。而與之相關的醫藥B(150131)、醫療B(150262)、國企改B(120210)、改革B(150296)等B類份額也有望從中受益。《每日經濟新聞》
新聞鏈接
打新基金面臨大考
贖回時機是否已到
作為一劑救市猛藥,IPO暫緩讓自去年以來持續擴張的打新基金立即面臨斷糧的尷尬。“打新基金規模縮水已注定。由于新股發行不知何時重啟,打新基金將面臨兩難選擇,要么在實際操作中轉型,要么選擇提前清盤。”滬上一位公募基金打新人士向記者表示。
記者采訪了解到,昨日絕大多數基金公司都進入了加班模式,與客戶溝通制定打新基金的應對方案。一家私募基金高層苦笑著指出:“最近市場大跌,就打新基金抗跌。現在新股發行暫停,我們很多放杠桿的打新專戶投資者寄望的高收益恐難以實現,公司今天都在開會商討該如何辦。”
打新基金既然無新可打,投資者是不是該考慮贖回了?一家基金公司子公司人士表示,由于打新基金大部分都是以現金的形式存在,有足夠的資金應付大規模贖回。而從記者了解的情況來看,打新基金轉型成股票型基金的可能性并不大,本質上仍屬于低風險產品。
對于投資者而言,如果購買的是老的打新基金,年初以來的收益并不算太低。比如,老牌打新基金國泰濃益靈活配置、國泰民益靈活配置等,今年截至7月3日,基金凈值漲幅都在11%以上,有杠桿的投資者收益則更高。
如果投資者購買的是新成立的打新基金,就需要格外留心。從業績來看,截至7月3日,其單位凈值為1.005元,成立以來收益率僅0.5%。根據該基金招募說明書,其沒有申購費率,贖回費率為0.5%。也就是說,投資者如果現在贖回僅僅是保本。如果認購該基金的投資者手中持有結構化產品,那么其劣后投資者還會面臨虧損。
對打新基金持有人而言,當務之急應該是和基金公司積極溝通,了解自己購買的產品未來的投資策略會做出怎樣的調整,這樣的調整是否符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從而最終決定是否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