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信托公司網站的公告統計,今年遭遇“李鬼”的信托公司有10余家之多
10月21日晚間,平安信托發布公告稱接到客戶反饋,有第三方平臺銷售虛構的平安信托產品,并在公告中“點名”多家機構。
一石激起千層浪,昨日包括360財富、檸檬財富、恒天財富等被提及的第三方機構均發布公告澄清未發行相關產品,并表示在與平安信托“積極溝通”。
平安信托有關人士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強調,其公告的信息來源為“客戶反饋”,平安信托在給《證券日報》的回復中表示,官方聲明中提及的第三方機構均來自于客戶向公司反饋的信息,平安信托確實收到并保留了客戶反饋的短信、微信、郵件、網站截圖等,“強調公司未委托客戶所提及的第三方機構銷售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部分被提及的第三方發布澄清公告,說明其在公司層面應確實未參與相關產品的推介,而根據類似事件的慣例,不能排除存在銷售人員私下的“飛單”行為。而記者了解,多家第三方機構已開始內部調查。昨日,恒天財富有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恒天財富內部排查未發現有銷售人員違規銷售行為,也未收到客戶投訴。
多家第三方機構澄清
10月21日晚間,平安信托發布聲明稱,接到客戶反饋,有第三方機構通過第三方平臺銷售宣稱由平安信托發行的“平安信托·鵬飛尊享2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或“平安信托·磐晟安享收益7號集合信托計劃”。
“平安信托迄今為止從未發行或準備發行‘平安信托·鵬飛尊享2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和‘平安信托·磐晟安享收益7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產品”,并表示對假借平安信托名義銷售相關產品的機構及個人,核實后通過法律途徑追究責任。相關產品“純屬編造”。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搜索引擎搜索上述兩款信托產品,已無相關產品推介網頁,少量論壇、微博轉載點開后也顯示訪問頁面不存在或已被刪除。
平安信托在公告中“點名”包括恒天財富、檸檬財富在內的數家第三方。
昨日,360財富、檸檬財富、恒天財富等第三方通過官網等渠道發布公告,其內容幾乎沒有區別,均為澄清未發售相關產品、與信托公司積極溝通。
恒天財富稱,“公司對產品銷售有嚴格的篩選程序,我公司從未與平安信托或其他任何第三方合作銷售‘平安信托·鵬飛尊享2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或‘平安信托·磐晟安享收益7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產品”、“我公司目前正在與平安信托積極溝通,了解核實情況,并將保留視情況采取進一步法律措施保護我公司合法權益的權利。”
對此,平安信托有關人士強調,其信息來源為“客戶反饋”。在給《證券日報》記者的回復中,平安信托稱:“官方申明中提及的第三方機構均來自于客戶向公司反饋的信息,平安信托確實收到并保留了客戶反饋的短信、微信、郵件、網站截圖等,為避免客戶對該等虛假信息產生誤會,本著對客戶負責的態度,公司如實發布聲明進行澄清,強調公司未委托客戶所提及的第三方機構銷售產品。”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平安信托的法務部門相關人士亦積極與第三方開始接洽。
多家知名第三方被涉及
引發“飛單”之議
平安信托的公告之所以引人注目,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被點名的企業,在魚龍混雜第三方中卻不乏行業翹楚。
根據被涉及的平臺官網的信息,金斧子已獲得紅杉資本千萬美元注資;檸檬理財已獲得IDG等知名機構B輪數億元融資;360財富已完成Pre-A輪千萬融資,啟動新三板上市,爭取在未來3年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000億元。而恒天財富亦是知名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
業內人士認為,部分被提及的第三方發布澄清公告,說明其在公司層面應確實未參與相關產品的推介。而根據類似事件的慣例,不能排除存在銷售人員私下的“飛單”行為。而記者了解,多家第三方機構已開始內部調查。昨日,恒天財富有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恒天財富內部排查未發現有銷售人員違規銷售行為。
恒天財富方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的勞動合同及相關規定,均嚴令禁止銷售人員‘飛單’,一經查出,將嚴肅處理。我們看到平安信托相關公告以后,立即進行了內部排查,并在官方網站及官方微博上發布了澄清公告,如若恒天財富的客戶看到相關信息,可通過官方正規渠道投訴。到目前為止,恒天財富內部排查未發現有銷售人員違規銷售行為,也未收到客戶投訴。”
“李鬼”頻擾信托業
平安信托的公告使信托業遭遇“李鬼”的問題浮出水面,而事實上,今年遭遇“李鬼”的信托公司不在少數。初步掃一眼信托公司的網站,發出類似公告的便有10余家之多。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李鬼”一類是虛構信托公司名稱或虛假信托產品;而另一類,則是借真實信托公司或產品名稱進行疑似欺詐活動。
信托之所以成為不法人士進行非法活動的“幌子”,其實很好理解:社會公眾對信托認知不足,對信托產品如何購買、如何辨別真偽也顯得經驗不足;信托產品的私募屬性,其信息披露過程一向較為封閉;信托產品的營銷過程仍然混亂,雖然監管層一直要求信托產品僅能由金融機構代銷,而事實上,其由第三方代為推介的現象一直存在,由于第三方市場魚龍混雜,虛假信托信息也就趁虛而入。
業內人士稱,防范“假信托”,需注意信托產品的認購資金應直接打入信托公司在銀行設立的對公賬號,不得經手任何非信托公司的公司或人士。信托公司名錄、官方網站可在銀監會查詢,在無法確認產品真偽時,則應直接與信托公司聯系核實。(記者徐天曉見習記者王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