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日成
昨日報載,廣州市住房公積金中心決定對今年公積金貸款規模進行控制,總額為170億元。在上半年貸款額度已超過100億元的情況下,今后每月發放貸款額度將控制在10億元以內。這意味著每月或最多放貸2000套房,而配置則采取按月輪候的方式進行。
從公積金貸款新政醞釀到“限貸”措施突如其來,盡管廣州公積金中心一再否認因“錢緊”而起,但也基于“防范和控制風險”。事實上,今年4月份該中心在向某央媒的回復中就披露,廣州住房公積金提取量多結余偏少,若不調整政策,到2015年公積金或無法滿足首次貸款所需。那么,即便如此,放貸總額控制仍然要面對繳存人權益和公平公正等問題。
按照現行公積金存貸政策,繳存人首次房貸只要符合申貸條件,公積金中心則無條件在15個工作日內批準,“輪候制”則一定程度上等于設定額外條件,對急于提錢購房的繳存人權益必然造成一定影響,且因貸款難度加大、時間拖長等,會增加置業者入市的變數。事實上,公積金貸款新政尚未正式出臺而總額控制措施先行,已經令不少購房者措手不及。因而,無論出于何種目的,如果作為繳存人托管機構的公積金中心一邊不承認“錢緊”,一邊又擅自出臺“限貸”措施,而不作出坦誠細致的釋疑解惑,就難免有不尊重繳存人權益之嫌,也會挫傷繳存人的積極性。
再進一步講,如果公積金貸款總額控制措施鐵定實施,那么,很可能出現申貸人爭先恐后而“塞車”的情況。由此,肯定有人不想規規矩矩輪候,或者實在急于購房而被迫設法“走后門”。正如過去總有人能幫人“套取”公積金并從中牟利一樣,“輪候制”或會帶來有人幫人“插隊”的機會。因而,在“僧多粥少”之下,能否杜絕可能滋生暗箱操作、權力尋租等問題尤為重要。
從相關領域實施輪候、抽簽辦理各種事項和獲取某種指標來看,“內鬼”搞暗箱操作的現象并非不曾出現。究之,根源在于信息缺乏公開透明,以致社會監督無從下手。而且,只憑具體操作部門反復聲稱“絕對公平”顯得蒼白無力,不能打消公眾的疑慮。這提示公積金管理機構在放貸輪候配置的操作中,必須有配套相關制度約束,堵塞“歪門邪道”。除了可以采取申請人辦理時即時生成排列編號和排序表格之外,排列信息應當向社會公開查詢,避免辦事人員可以“后臺”操作。同時,還須隨時接受人大政協和公眾的監督。唯有信息公開透明,才可望抵御“插隊”現象,遏制住權力尋租的“黑手”。
除此之外,公積金“限貸一次”與“總額控制”等政策的出臺引發諸多質疑,或需對政策本身的公平合理性進行全面的反思,包括允許租房、重大疾病救治提取公積金等都應納入議題。說到底,只有公平公正保障每個繳存人的權益,才是公積金制度的立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