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苗夏麗
蜜芽剛剛曬出1.5億美元D輪融資的賬戶,就遭遇供應鏈之痛。
8月初,有網友投訴,其在蜜芽上購買的3個宣稱為“100%正品”“授權銷售”的“日本產”Betta寶石系列玻璃(845,0.00,0.00%)奶瓶,與從日本Betta官網購買的同型號奶瓶對比有差異,懷疑蜜芽售賣的是“假貨”。
9月18日,Betta奶瓶日本廠商株式會社ZOOM.T在其官方網站上,用日本、英文和中文發出聲明稱,公司與蜜芽網站沒有任何合同和貿易關系。這讓一直理直氣壯的蜜芽陷入被動,并不得不像曬融資賬戶一樣,把自己的供應鏈合同曬了出來。
被投訴,蜜芽忙自證
8月初,有網友投訴,其在蜜芽上花300多元買的兩個Betta奶瓶,與日本本土售Betta有差異,包括奶瓶文字的差別、奶嘴上是否有數字標示、內部說明書和外包裝中的生產商名稱等等,都不一樣。
對此,名為“蜜芽進口母嬰限時特賣”的公眾號于8月4日曬出Betta品牌授權書,“辟謠澄清”稱:公司銷售的Betta是獲得授權的,授權的進口商是“貝塔嬰兒用品(北京)有限公司”。對于用戶的退貨請求,蜜芽不予采納。
但隨后,來自日本廠商的一則聲明,讓整件事升級。9月18日,株式會社Zoom.T公司在其官網發布中文聲明:“目前許多客戶反映,在中國的名為‘株式會社Betta’以及‘網址為(.mia)’的網站上正在銷售酷似本公司產品外觀的奶瓶。本公司對該企業經過調查可以明確判斷,該公司和本公司既沒合同,也沒有任何貿易關系。”如此,蜜芽陷入被動境地。
昨天,蜜芽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調查說明,首次公布了授權供應鏈,一條是“日本Zoom.T--西澤株式會社--大連萬霖—萬嘉佰麗—蜜芽”,授權期限是2015年9月1日到2016年8月31日;一條是“日本Zoom.T—大連萬霖—萬嘉佰麗—蜜芽”,授權期限是2014年4月1日到2014年10月31日。
蜜芽稱:“因Zoom.T并非直接和蜜芽簽約,對于下游零售商的情況并不了解,因此從Zoom.T的角度,說與蜜芽并無直接合同是正常的。”并強調在2014年4月到10月的期間,中國幾乎所有零售渠道包括天貓[微博]、京東、亞馬遜[微博]、樂友甚至燕莎商場,都是用了和蜜芽同樣的供應鏈引入了Betta品牌。
供應鏈依然存疑問
對比蜜芽在8月初的回復,盡管此次公布了供應鏈鏈條,但恐怕還是很難讓用戶信服,中間仍有不少疑問。比如:
1、為什么8月澄清的授權方是北京依賽斯,到了9月,就變成大連萬霖、萬嘉佰麗?為什么蜜芽網站宣傳資料沒說是萬嘉佰麗授權,而是“貝塔授權”?
2、在2個授權鏈條中,一條是2014年4月1日到2014年10月31日,一條是2015年9月1日到2016年8月31日的,那中間的2014年10月31日到2015年9月1日之間的授權鏈條是怎樣的?
3、Zoom.T公司授權大連萬霖,大連萬霖給萬嘉佰麗的是銷售授權,不是品牌授權,為什么萬嘉佰麗可以給蜜芽“品牌授權”?蜜芽獲得的到底是銷售授權還是品牌授權?為什么官網標的是品牌授權字樣?
據了解,當下,京東、亞馬遜都已經把自營的Betta奶瓶下架了,蜜芽平臺上有關Betta的所有商品都顯示“已被搶光”,但上述問題的答案,現在還沒有。
昨天,記者致電萬嘉佰麗,一位趙姓人士說:“今天早上才知道這件事情,公司正在積極準備相關的證明、證書等資料。”他同時向記者稱,公司是Betta奶瓶在北京區域的代理商,不是品牌方,貨源是從國內一家公司授權的。
如果沒猜錯的話,趙姓口中的“國內這家公司”應該就是大連萬霖貿易,昨天記者致電該公司,一孫姓女士表示,從2013年以來,大連萬霖代理的Betta奶瓶100%來自日本Zoom.T株式會社,只在天貓平臺有自己的專營店。公司并非唯一的Zoom.T株式會社Betta奶瓶的唯一代理商,其他公司也有,關于品牌授權,通常會給一些銷售穩定的下游商家。至于每年銷量和分銷商,該人士不予透露。
背后可能是商標之爭
早在8月下旬,有媒體把“北京依賽斯公司”深挖了一通,一方面,該公司今年1月積極注冊Betta在國內的商標,按規定,ZOOM.T僅在日本有Betta商標的擁有權,而在中國商標局,Betta的商標歸依賽斯所有。實際上,ZOOM.T也曾于2013年10月在中國申請DoctorBetta商標,但在2014年10月被駁回復審。
關于商標的問題,蜜芽的回復中也對此進行了說明:查詢日本商標注冊網站可知,Zoom.T公司于2015年7月底剛剛取得了Betta在日本的TM商標。取得日本TM商標意味著可以和中國的商標所有人進行復議,進而有可能拿回中國的商標權。而進行商標復議,除了日本的TM,還有一點,要向中國商標委證明,Zoom.T公司在中國擁有銷售和經營行為。而工商總局商標委曾在2015年剛剛裁定的一份文件書里,做出了對依賽斯公司有利的判決。Zoom.T如果想在中國打贏商標官司,則必須迅速進入中國零售渠道開始經營行為,所以,在2015年9月迅速簽發新的授權書,并且通過打擊零售渠道涉嫌售假,進行渠道肅整。
一知情人士說,本質上這可能是日本本土公司和跨國的幾家公司對Betta商標的爭奪,而蜜芽作為跨境電商平臺,Betta奶瓶銷售占相當大比例。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老品牌的活力,也觸發了品牌方的品牌爭奪大戰,中國的售賣平臺成為池魚。
另有網友爆料,依賽斯的產品其實是委托國內某工廠生產的,產地根本不是日本。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對蜜芽和其他平臺而言,還可能涉及虛假宣傳問題。
[記者手記]
跨境電商破壞了“傳統利益鏈”
如果是單純品牌授權的問題,蜜芽更多是躺槍;但如果是銷售假貨,則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而且,售賣Betta奶瓶的,不只蜜芽一家,京東、亞馬遜等自營商品中都有,為何蜜芽成了“眾矢之的”?
“做跨境電商的人,與做傳統進出口貿易的人,其實是兩撥人,基因和思維不同。”同在跨境電商領域浸染多年的洋碼頭創始人曾碧波說。
一個國外品牌要進入中國,通常是在國內委托一個代理商進行授權,進行渠道和市場的拓展。“代理商”希望的是與品牌廠商簽訂排他協議,造成一定程度的壟斷,因為這樣才能通過漲價來獲取利潤。但對品牌廠商而言,排他的代理商,意味著沒有競爭,渠道單一。近兩年興起的跨境電商,充當了一個“破壞者”的角色。跨境電商直接縮短了供應鏈的長度,處于供應鏈環節中的一些傳統貿易商,一定程度被縮減了利潤空間。
盡管有些貿易商在電商平臺上開設店鋪,但往往拼不過純粹的、電商基因的垂直電商公司,尤其在增速方面。如蜜芽,去年一年的交易額還只有5億元,今年預計可達30億。
蜜芽只是跨境電商中的“出頭鳥”,接下來,眾多跨境電商如洋碼頭、小紅書、辣媽幫、貝貝網等,都將面臨供應鏈的考驗,尤其是線下傳統進出口貿易企業,兩者的沖突將持續一段時間,直到達到新的業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