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少兒圖書市場持續升溫,各種少兒讀物成了圖書排行榜的“常客”。耐人尋味的是,在上榜的少兒科普書籍中,國外進口讀物唱起了主角甚至全面開花,而鮮有本土原創“產品”。原創少兒科普讀本為何不受讀者歡迎?它們與國外科普讀本差距又在哪里?
本土科普讀物少人問津
記者在當當網看到,在童書科普銷售排行榜上,最近7天暢銷前10名中,有9本圖書是來自美國、韓國、英國等國外進口圖書,只有一本《幼兒班十萬個為什么》是國產原創讀本。事實上,本土原創少兒科普讀物數量并不少,不少兒童書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科普讀物,而書店的少兒讀物專柜也陳列著頗為壯觀的系列科普讀物。但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書往往看的人多買的人少。
“許多科普讀物的內容和形式偏舊了,大多還是模仿《十萬個為什么》的問答體。”作為一位小學四年級孩子的母親,劉女士一直想為孩子找一套合適的科普讀物,“一些國產原創讀本的內容孩子都看不懂,比如有的書甚至涉及初高中的化學物理知識,用的是專業術語,孩子理解不了。”
內容與形式過于陳舊
我國曾出版過不少優秀科普作品,比如影響了幾代人的《十萬個為什么》。一位少兒科普編輯表示,目前,我國少兒科普讀本存在著知識模式生硬、作者寫作觀念不正確、出版形式陳舊難以吸引人等問題。“不可否認,大多數科普作家有深厚的知識功底,但他們不會‘深入淺出’,不會用小孩子的語言以及他們感興趣的形式來表達,太多專業術語的運用,使孩子們根本看不進去,也不愛看。很多書還延續著傳統的一問一答的形式,有的讀本圖文編輯的形式過于死板,更像是一部專業教材。”
參與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編輯工作的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總編輯洪星范表示,我國的少兒科普讀本缺少獨特創意,“由于我國幾乎沒有專職的少兒科普作家,少兒科普讀本大多是一些成人作家或科學家兼職創作,他們很難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寫書。同時,科普讀本的創作成本很低,有的出版社甚至不需要作者,只要編輯從網上抄點問題和答案,模仿《十萬個為什么》等書的形式,就能編成一本書。這導致目前的原創少兒科普讀本質量普遍較低”。
不妨學習成人科普讀物
盡管與國外仍有不小差距,但許多專家對我國的少兒科普讀物仍信心十足。洪星范表示,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已經注意到少兒科普的重要性與不足,并在為此努力,“少兒科普的創作者隊伍正在壯大,比如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就幾乎包含了國內各學科的專家和作家,甚至不少院士也親自為該書執筆”。
而對于目前原創少兒科普讀本存在的不足,洪星范認為,原創少兒科普讀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鑒成人科普的發展模式,將內容變得更活潑更吸引人,“現在一些成人科普做得很時尚很有趣,比如‘科學松鼠會’、‘果殼網’等科普界的‘名牌組織’,它們的成員擁有專業的科學知識,并將聚會、音樂劇、動漫、電影等元素融入科普創作中,吸引了許多年輕人”。洪星范表示,少兒科普必須符合孩子們的閱讀口味,因此作者的創作理念必須跟上時代,“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的創作人員中就有不少人是‘科學松鼠會’的成員。我們希望把少兒科普做得更專業、更時尚、也更好看。當然,同時也需要出版社加大對少兒科普讀本的投入,將印制、裝幀等形式也做得更好”。(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