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孫機著;中華書局出版。 |
![]() |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內頁。書中所附手繪圖皆由孫機所制。 |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一書原是遇安師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系列講座的講稿,高壇設座之際已令聽眾折服并大為獲益,今將十個專題裒為一編,而更有了置于案頭隨時閱讀之便。雖然已無講演氛圍中的“現場感”,但豐厚的內容、簡凈的文字,依然散發智者的氣韻。
按照當今的圖書分類,此著該算作“普及讀物”。普及讀物的寫作,難度實遠過于專業著述。作者須站在學術前沿的位置,有洞曉成說優劣的目力,有理棼治絲的 本領,取精用宏,論證得宜,舉重若輕,都是必須,而敘述簡明扼要尤為關鍵,全容不得半點含混?!吨袊糯镔|文化》既是作者多年悉心研究之成果的綜合,文 獻與考古材料的爛熟于心自是題中應有之義。遇安師雖然未曾從事西方物質文化史的專門研究,但對此從來不乏關注,且時時用為考證的參照。胸中有此一份對照清 晰的中西歷史年表,便隨時可用來互為坐標。農業與膳食,酒、茶、糖、煙,紡織與服裝,建筑與家具,交通工具,冶金,玉器、漆器、瓷器,文具、印刷、樂器, 武備,科學技術,古代物質文化之方方面面,究竟哪些出自中國的創造,創造過程中又有哪些是本土因子,哪些是外來因子,中外融合的契機是怎樣的,這些人們頗 為關心卻往往難得確解的問題,在此都梳理得一清二楚。
著眼于事物發展的關節點,揭橥起源和演變,既有宏觀的鳥瞰,更有細節的發明,而這 細節的發明,尤其是此著特色。比如《交通工具》題下關于馬鐙與蹄鐵的出現,中國和西方情況的各不相同,其中原因何在,等等,便都說得清楚明了,題無剩義。 比如《冶金》一題中“冶鐵”部分的述論,“建國以來,在科技史研究的許多領域,大都是逐漸積累材料,一步步深化認識,但在冶鐵史方面,新發現卻仿佛井噴一 樣,使人目不暇接,傳統的老看法這時幾乎被全面刷新了”。然而究竟如何被全面刷新,卻是有賴于這里提綱挈領言之有據的精準敘述,方使一般人不易弄清的問題 粲然于眉睫之前??夹N镔|文化,實證固然可貴,然而實證材料的認識與運用,卻少不得清醒明智的辨析,《紡織與服裝》一題關于上古“蠶繭”與“蠶紋”的論 辯,關于胡服女子之地位的分疏,便正體現了這一點。而后者本是近年討論較多的話題,發言者卻多將意見建立在對圖像的誤讀,考證得出的結論自不免與史實相 悖。“讀圖時代”,對讀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