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得主劉震云小說改編的電影《一九四二》正在熱映,“1942年,因為一場旱災,我的故鄉河南,發生了吃的問題。”這是該片開頭的第一句話。記者昨日獲悉,根據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得主路遙自傳體小說《在困難的日子里》改編的電影已獲得國家廣電總局批準立項,該片講述的也是與饑餓有關的故事。
講述與饑餓作斗爭的故事
《在困難的日子里》是路遙上世紀80年代創作的一部自傳體中篇小說,發表后曾獲1982年《當代》文學中長篇小說獎。小說講述了農村貧困子弟馬建強上世紀60年代在城市求學時與饑餓作斗爭的故事。在困難的日子里,主人公不僅遭受饑餓的折磨,還遭受著來自人格尊嚴的煎熬,在失去母親、連飯都吃不上的困難中,“我”在李老師和同學吳亞玲等人的幫助下,戰勝了饑餓完成了學業,主人公身上洋溢著正直無私、堅毅不屈、自尊自愛、樂于助人的美德。
與小說版所不同的是,電影版《在困難的日子里》則采用獨特的敘事結構,以小說故事為藍本,以作家路遙傳奇的人生為主線,講述了主人公在不同的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獨特經歷和傳奇故事,重點講述了主人公因饑餓引發的愛情、掙扎、“鬧革命”、求學、創作、與生命抗爭等情節,從而塑造出一個英雄式的作家形象,成為一部勵志性故事類影片。
吳天明將出任影片總監制
記者了解到,為拍攝這部電影,攝制組早在2010年就投入到前期準備。今年2月15日,經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批準,該片獲得了攝制電影許可證。今年8月,路遙的故鄉榆林市將該片申報為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期間,陜西省作協也對該片予以很大的關注和支持。
路遙的弟弟王天笑告訴記者:“劇本早就寫好了,但導演人選還沒最終確定。目前,攝制組正在積極聯系合作方。因為拍電影雖然是商業運作,但拍這部電影絕不是做什么生意,要讓方方面面都能接受,還需要一些時間。”他說,今年已經來不及了,預計會在2013年開拍。
曾執導過8集紀錄片《路遙》的青年導演白志強則告訴記者,自己一直密切關注著這部電影的進展情況。電影將以榆林為主要的拍攝基地,因為現今農村的發展變化很大,劇組將在延川、清澗等地制景以還原當年場景。著名導演吳天明因曾執導過據路遙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人生》,這次將應邀擔任《在困難的日子里》的總監制。據悉,攝制組計劃在本月召開電影的前期研討會。
期待電影傳遞社會正能量
采訪中,談及這部由路遙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將開拍時,路遙的多名好友都表現非常期待。
路遙的好友、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朱鴻說,路遙那種“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希望電影《在困難的日子里》更能夠升華路遙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他通過筆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向社會底層特別是正處于奮斗中的青年,源源不斷地傳遞著永遠的感情共鳴與精神鼓勵,這也是當今社會所急需的正能量。
延安大學路遙文學館館長梁向陽教授說:“我是路遙的追隨者。我曾說過:中國只要有社會等級,就有路遙的市場;中國社會只要有城鄉社會二元結構,就有路遙的市場;中國社會只要有奮斗者,就有路遙的市場。”他表示,守護路遙文學精神是我們這代人的神圣職責,期待電影《在困難的日子里》能早日開拍,希望這部電影能成為了望路遙文學精神的一面窗口。(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