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是劇種發展的堅實基礎
隨著政策的推動和傳統文化的振興,近年來,一批創作人才投身戲曲編劇的行列,“劇本荒”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但是,各大院團還是為找 不到合適的文本而頭疼。判斷一個文本是否合適的最核心標準有兩點:一是劇作與劇種風格的協調統一;二是創作的理念是否與當代觀眾的審美協調統一。第一點強 調的是堅持藝術本體,第二點指的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本次展演的四臺戲,在這兩方面有新的突破。
首先,尊重傳統、挖掘經典。山東梆子有300年的歷史,具有非常豐富的劇目財富。山東梆子《兩狼山上》就是根據該劇種的經典傳統劇目《兩狼山》 改編而來,它在繼承原著精髓的基礎上,進行了符合當代意識的改編。摒棄了原劇中將“楊家將”、“蕭太后”、“潘美”、“王侁”等人物一分為二的創作理念, 而賦以更加人性化的設計,使該劇糾結的“愛國與忠君”主題拓展為“個人、家國、榮辱、尊嚴等陷入困境時的沉浮”,讓該劇由一部愛國劇上升為一部大氣磅礴的 史詩戲,從而使該劇完成了一次較為完美的創造性轉化。
其次,瞄準現實生活,直面當代矛盾。山東梆子《圣水河的月亮》主要圍繞一個農村留守女人面對在城里創業成功的丈夫跟城里女子結合后的故事展開, 這個題材在有些創作者看來,是非常敏感不好表現的,但這確確實實是我們當代的生活,這是事實且不是個案。該劇主創不僅正面大膽地去寫這個問題,而且,還揭 露了隱藏在背后的深厚意蘊——中國城鎮化進程的代價。這樣的文本便具有了厚重的文學性和思想性,該劇當之無愧地成為戲曲現代戲畫廊中一個有分量有膽識的作 品。
保持唱腔特色
是劇種的生命力所在
一個劇種的風格特色,可以從多方面得以體現,但區別于不同劇種的最主要標志則是其唱腔音樂,也即聲腔藝術。令人擔憂的是,地方戲出現了一種向京劇、昆曲看齊的傾向,戲曲音樂變了味,劇種之間的差別也變得模糊不清。
這次晉京演出的四臺戲,在唱腔設計中,對山東梆子聲腔的繼承和發展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首先在唱腔設計方面,不僅保持了各種板式的基本結構特 點,而且在旋律上也基本遵循著傳統的行腔方法和旋律。尤其在矛盾沖突尖銳、人物情感豐富的唱段設計中,多采用了傳統的板式組合方法,充分發揮了該劇種唱腔 高亢激昂的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