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滬劇創作的源泉和生命力
滬劇發源于上海的田頭山歌,在上海城鄉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業余滬劇演出活動也非常活躍。上海滬劇院常年堅持貼近群眾,送戲下鄉、進校園,推進 滬劇的傳承與傳播,是上海市屬國有院團中每年超額完成下鄉演出指標最多的院團。如今,全國文藝界正在廣泛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茅善玉 帶著他的團隊也即將開始一年一度的“滬劇回娘家”活動。該活動由滬劇院老院長、滬劇表演藝術家丁是娥倡導確立,曾經從1982年到1992年,一年一度, 持續了10屆,丁是娥、石筱英、邵濱孫、解洪元、凌愛珍、韓玉敏、楊飛飛、趙春芳、王雅琴、王盤聲、小筱月珍、汪秀英、丁國斌等老中青藝術家都曾經參加過 此項演出。“上海的郊區,是滬劇的大后方,我們的娘家,當然要常回。”茅善玉回憶說,“清晨出發,深夜回來,一去就是一整天。白天分成幾個小分隊,到田 頭、工廠、學校、老人院、打谷場,站在群眾中間唱,輔導當地業余滬劇團排練。晚上十里八村的鄉親們都來了,我們就演大戲,幕布一拉,專揀老百姓們愛聽的 唱”。
“下生活”也是滬劇的一大特點。“滬劇也有自己的程式,只是更加真實和自然,我們把它叫做舞臺腔,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茅善玉介紹說。 “下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必經之路,也是滬劇表演程式的源頭活水。上世紀90年代,為創排《今日夢圓》,劇院組織演員走進20多米以下的隧道工地,與日夜奮 戰的工人們打成一片;為演好《敦煌女兒》,劇院創作團隊還專程去敦煌深入生活達半個多月。至今茅善玉還記得,在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九重閣”前,與樊錦詩院 長第一次見面時,她緊緊握住樊錦詩的手,“她的手竟然是那樣的粗糙!一剎那間,我的心里混合著難過和感動。”茅善玉回憶道,“50年的風雨歲月,磨礪了她 的眼角,磨礪了她的手掌。可是今天,在我們的交談過程中,她一直都是從容淡定,娓娓道來,我被她內斂、內秀的巨大力量深深折服了。”盡管“下生活”的經費 都是從劇院捉襟見肘的創作經費中擠出來的,但別的可以省,“下生活”絕不能偷工減料。正是有了這樣的嚴格要求,有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創作道路,上 海滬劇院的藝術生命得以常青,從這里發出的“上海聲音”也更加鏗鏘有力、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