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文章直接把70后作家描述成“可能是比較尷尬的一代”,因為“比他們更早的50后、60后早已成名,享譽文學界乃至整個社會已經數十年,并且依舊是當今文學界最重要的主力作家。而比他們更晚的80后、90后也有諸多作家早早成名。唯獨70后一代,雖然正處盛年,但是成名的作家并不多,特別是在嚴肅的長篇小說創作中,有建樹的就更少,因此,顯得格外單薄”。
葉匡政寫道,“70后生人,成長的時代正好是當代社會最大的變革時代,這樣的時代,本應該出現無數優秀的作家和作品,但為什么,70后作家的成熟卻姍姍來遲呢?”
對此,作家黃梵有不同意見,他認為姍姍來遲的不是“成熟”,而是“成名”,“如果是指成名,葉匡政是說到點子上了。”早在80年代、90年代,一些50后和60后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已經在國內家喻戶曉,莫言、蘇童、余華、格非、葉兆言,而當時他們的年齡要比現在70后作家的年齡要小得多;而一些諸如韓寒、郭敬明的80后作家的成名,要更早,20出頭已經被公眾熟知了。黃梵說,反觀70后作家,真正能進入公眾視野的少之又少。
但是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為,70后作家成名晚有他們的客觀原因。“不是所有人都能趕上60后們的好時光的。”作家、《青春》雜志執行主編育邦的話代表了大家的看法。
為什么成名晚?
文學英雄的時代過去了
對于70后作家們來說,上個世紀90年代,是他們出道和進入文學圈的時代,但是很不巧,以葉匡政的話說,他們趕上了“文學開始衰落的時代”。
毋庸置疑,上個世紀的80年代,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黃金時代,社會從禁錮走向開放,文學則從狹隘、保守,走向史無前例的大創造與大開放。一大批才華橫溢的青年追隨西方的文學大師們,創造出了許多杰出的作品。莫言、余華、格非、蘇童、葉兆言、王安憶、劉震云,脫穎而出,至今他們依然是中國文學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