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編《晉書》卷65《王導傳》據說:"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之六七。"。這就是說,南遷的人超過了半數。五胡亂華時后的一段時期,也是中華人口大融和時期。當時以長江為界的這一段時期,長江以北地區的人口一個明顯的特征是眼睛開裂度較小,長江以南地區的人口的特征是眼睛開裂度較大,這就是因為南方的百越集團融入中華的原因。
留在北方的人命運很悲慘。
匈奴、羯等族人的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里。(如《晉陽秋》殘本所稱的"胡煌"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諸晉史中也有大量屠殺記錄,屠殺在數個州展開)。
當時"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殘留的漢人,為了免于屠殺,紛紛筑堡自衛,與胡人對抗。但這并不意味著一些人認為的"塢堡遍地都是",當時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里才有一個。
按鳴沙屈出土的《鳴沙石室佚書》記錄:"永嘉大亂,中夏殘荒。保壁大帥數不盈四十。多者不過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由此推測當時北方的漢人最多不過四百萬左右。
大屠殺了多年之后,估計石勒也殺累了,聽取了謀士要他建立"根據地"做"皇帝"的建議,改變策略,開始有了收降漢人做奴隸的政策,而不再一味搞大屠殺了。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石勒根據漢人張賓的建議,定都襄國。中原農業經濟得到一點恢復。
在南方石勒長期與祖逖將軍做戰.祖將軍死后,沒人能有效的組織北方各堡與胡人對抗。公元320年前后,屈指可數的幾個保壁大帥也最后降石趙,石趙王朝完成了對中原和關中的牢固統治。
到公元349年,冉閔屠胡之前,遷居中原的胡人高達五六百萬之多,數量上相當驚人,他們是在東漢、魏、晉、石趙四個朝代因各種原因遷到中原地區來的胡人。有被當時政府強遷進來的,有主動遷進來的,也有武裝打進來的。
晉朝統治時期,在"南達長江,北到燕遼,西起關隴,東至東海"廣大的區域,不斷的有各胡酋占山為王,擾亂地方。但大都不敢公開反對東晉的統治,為害的區域只是個別郡縣,不對晉朝統治集團構成威脅。直到匈奴人劉淵和羯族人吸桑石勒等的出現,匈奴、羯人合流,胡人鐵騎橫掃了整個黃河流域,才建立了后趙。
后趙統治北方時,當時的漢人不超過五百萬左右,胡人卻與這個數相當甚至高于這個數。胡人人口還在增長,而漢人不斷減少。
《晉書》:"方今四海有倒懸之急,中夏逋僭逆之寇,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復仇之憾!"以冉閔為首的漢族人,對入關的胡族的復仇行動,是漢人發起的絕地反擊。
入關的胡族成份復雜:像羯族、白奴族、丁零族、鐵弗族、盧水胡、鮮卑(史書稱白虜)、九大石胡的遠遷部落等主體都是金發碧眼的白種人。氐族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大月氐主體為白種人,小月氐和巴氐主要為黃種人。 而羌、夫余、烏桓(東胡與匈奴混血)、和入侵遼寧的高麗等民族主體為黃種人,個別部落除外。
如果等他們殺盡了北方漢人,各胡會在中原地區繁殖起來。成為一個金發碧眼的種族(根據現在鮮卑后代有千分之幾白人血統都成顯性基因的特征)。他們還會再向南方要生存空間,再把南方的三百萬漢人殺掉。如果不是冉閔將其它各胡族都殺絕,漢族很有可能像其它的三大古國的民族一樣,亡族是很可能的。
公元304年,當時還是"八王之亂"。幽州刺史王浚引進慕容鮮卑來對付成都王穎。慕容鮮卑乘機大掠中原,搶劫了無數財富,還擄掠了數萬名漢族少女?;貛熗局幸宦飞洗笏良橐?,同時把這些漢族少女充作軍糧,宰殺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時,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幽州刺史王浚發現后,要求慕容鮮卑留下這八千名少女。慕容鮮卑一時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將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為之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