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BIS),前身是中國國民黨黨團組織“復興社”下屬的“特務處”。是1938年-1946年成立之中華民國情報機關之一,早期的領導人為戴笠,1946年戴笠死后由毛人鳳繼任。
特工人員最多時近5萬名,專門以監視、綁架、逮捕和暗殺等手段進行活動。軍統局在許多地方設有集中營、秘密監獄和看守所。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軍統也從事一些秘密活動搜集敵方情報。日本占領區的重要特務頭子不少來自軍統,也有一些軍統人員(或共產黨軍統)投降日本。
1949年,軍統主要機構撤至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留在中國大陸的軍統嚴厲鎮壓,到1950年代中,軍統在大陸地區被肅清。
前期
軍統局前身乃為1927年成立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密查組”與1932年成立的復興社特務處,同年9月則又改組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下轄二處,第一處負責黨務,第二處則負責情報,并直接向委員長蔣中正負責。
抗戰開始的1938年8月,該局重組,第一處另成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中統”),而軍統局仍交由戴笠負責。除負責刺探情報、進行反諜工作外,軍統局亦以刺殺等手段執行情報任務,反對中國共產黨。
抗戰期間
抗戰期間軍統局曾多次刺殺投日的軍政人員,如暗殺張嘯林、唐紹儀,暗殺未成的有殷汝耕、汪精衛、周佛海。而隸屬BIS的各個“游擊司令部”和“交通警察大隊”則深入日本占領區開展廣泛的游擊戰,對打擊日軍和與日協作者,起了不小的作用。
1940年4月,蔣中正為集中對日本軍隊電訊密碼的破譯力量,下令BIS“特種技術研究應用處”(6處)(有另一說為“軍事委員會技術研究室”,而非BIS)加強對日情報工作。在6處中,有一人名叫池步洲(1908年生)擔任了軍政部軍用無線電總臺第43臺主任。 [來源請求]1941年5月開始,池步洲在破譯的日本外交密電中,他已感到日本要對美國“采取斷然行動”了,并判斷:日本對美進攻的地點可能是在珍珠港,發動戰爭的時間可能選擇在星期天。 軍統局破譯出日本海軍將要偷襲珍珠港的密電后,通知美國海軍,但孤立主義情緒泛濫的美國當局懷疑是中國挑撥日美關系,未引起重視,以致釀成嚴重后果。也有說法說是, 國際小組潛伏在日本的近衛內閣的私人秘書尾崎秀實實際上是日本共產黨黨員,他傳達珍珠港事件的情報給中共的日籍黨員中西功,經過上海中共地下黨潛伏在軍統的人員把情報送到軍統手中,尾崎秀實也因此被日本軍方殺害。中西功于1942年在上海被捕,后引渡到東京警視廳,1943年被以外患罪、違反治安維持罪起訴,判處死刑。1945年根據釋放政治犯命令出獄。
抗戰期間,軍統局的正式在冊人員和學員,在抗日戰爭中犧牲者就達18000人以上,而抗戰結束時全部注冊人員為4萬5千余。其他附屬人員犧牲者更眾。此處有不同說法,軍統所說的犧牲人員,很可能沒有犧牲,而叛變投靠汪精衛政權,查閱維基百科,汪精衛政權的詞條可知,汪偽曾經招收軍統游擊隊,編為兩個步兵旅,大約1萬五千人。
軍統同時對中共進行情報搜集和暗殺,如1940年8月13日,中共少將陳昭禮(全國戰地動員委員會委員)在崇安吳公嶺被事先埋伏的軍統特務殺害。
也有一些軍統人員投靠日本,日本占領區的重要特務部分來自軍統、中統,如李士群、丁默村等。
國共內戰期間
1946年8月軍事委員會改組成國防部,軍統局的正式名稱亦改為國防部保密局。其公開特務武裝部分與軍委會軍令部二廳合并為國防部第二廳,由鄭介民任廳長;秘密核心部分組成國防部保密局,毛人鳳為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