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南北朝時,拓跋鮮卑的拓跋燾發動三十萬大軍進攻宋國,居然不帶一點糧草,如果掠奪的食物不能解決需要的話,就只能是"掠人而食"了。事實上他們也確實是這么干的。
冉閔建立的國家后期,漢族流民從各地擁入鄴城及其附近。加上長年征戰.農業生產欠收,城中糧食供應不足。冉閔將城中糧草分發給百姓后,帶領一萬兵(大部份是步兵)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征糧。原住在蒙中高原的現屯兵邊界的鮮卑人得到這一消息,急調二十萬鮮卑騎兵南下,想消滅剛掃清中原而元氣未復的冉魏政權、坐收漁人之利。冉閔卻對鮮卑兵的行動卻渾然不知,在常山被鮮卑人的十四萬先頭騎兵部隊包圍。不料的是,鮮卑人卻被個個奮勇爭先的冉軍、再加上天神下凡般的冉閔,打得十戰十敗!
史稱冉閔身長八尺,善謀策,勇力絕倫,攻戰無前。 冉閔左操雙刃矛,右執鉤戟,騎朱龍馬,每戰沖鋒在前,殺敵數百人。在占絕對優勢的眾胡聯軍兵力圍攻中,創造了很多軍事奇跡,與鮮卑的決戰,他以一萬漢軍敵鮮卑十四萬鐵騎,十戰十捷。
冉魏國雖然一度基本掃清了常山以南的中原地區,但他的民族報復政策,導致各胡族的空前大聯合,在攻襄國時被眾胡聯軍擊敗,軍民死十余萬,不久為鮮卑所滅。據說中計被困的冉閔騎朱龍馬,持矛戟,于十余萬鮮卑鐵騎軍中,手刃三百余鮮卑強兵悍將,及至戰馬受傷(一說朱龍馬是累死的)倒地被俘,面對鮮卑國主質問仍大呼:"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天下大亂,你們這些禽獸一樣的蠻夷尚且可以稱王稱帝,何況我們堂堂中華英雄呢!)
冉閔逞勇殘殺,立國三年,死人無數,失敗是必然的。但是,他的野蠻行動反映著漢族對羯族匈奴族等野蠻統治的反抗情緒,所以他的被殺,獲得漢族人的同情。慕容雋致祭贈謚,正是害怕漢族人給予冉閔的同情心。冉閔恃勇出擊慕容雋時,不少人預料必敗,大臣劉茂等人說,我主這次出去,一定不能回來了,我們豈可坐等敵人來戮辱,劉茂等人都自殺。鄴都被攻破,大臣王簡等人也都自殺。秦漢魏晉從來沒有亡國后自殺的大臣,因亡國而自殺,是從冉閔的魏國開始的,這也說明了漢族與非漢族間斗爭的極端尖銳。
沒有冉閔,我們漢族早已從地球上消失了,冉閔才是中華民族的真正英雄。應該給我們民族的英雄冉閔立雕塑銅才對。
南北朝的五胡亂華,北魏時期,長江以北地區都屬鮮卑人,至今有些年老婦女的頭飾后仍然留有小纂,就是鮮卑人的遺跡。還有,"爸爸、媽媽、哥哥"的稱呼,也都來自鮮卑人。漢人現在變成深褐色眼瞳的原因,大概是與鮮卑人融入中華民族有很大的關系吧?
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后,其民都禁北語、飾漢服、習漢話、取漢姓,與漢人無異。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莫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時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其裔始均,仕堯時,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賴其勛,舜命為田祖。歷三代至秦、漢,獯鬻、獫狁、山戎、匈奴之,累代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魏書)。
南北朝后期,北魏又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被北齊和北周取代,北周又滅了北齊,這些都是鮮卑政權,隋文帝身為周臣代北周自立,自此鮮卑政權退出了歷史舞臺.北朝的東、西魏戰爭,使胡人人口枯竭.兩國漢族大地主勢力卻強大起來,為補充兵源不足,不得不開始大量起用漢軍.西涼地區的漢軍得到北周起用,正是在這一時期.鮮卑國主們把公主嫁給這些漢族地主勢力以拉攏他們,漢軍的起用,為后來楊堅滅胡和隋唐的建立,創造外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