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時許,團二梯隊第2營開始渡江,隨即超越第3營向漢城推進,一路克服人民軍的節節阻擊,黃昏前后到達大德山至望月山一線。
21日,陸戰第5團繼續向前突進,逐次突破人民軍越來越強的抵抗,日落前已經到達鞍山山脈西側的白川一線,漢城已經在望了!
就在陸戰第5團強渡漢江,向漢城推進的同時,陸戰第1團也粉碎了人民軍第18師和第9師87團在T—34坦克支援下的不斷反擊,經過激戰于22日攻占永登浦,進至漢江邊。陸戰第1團能攻下永登浦全靠發現了人民軍防御的弱點,以第1營A連滲透過防線,直接插入人民軍防御縱深才成功的。戰斗中人民軍所表現出來的英勇頑強,終于使美軍意識到攻占漢城并不會像想象那樣容易。
南翼的美軍第7師32團于21日攻占安養里,確保了陸戰第1師的側翼安全。第7師還派出以第73坦克營和32團K連、工兵排組成的裝甲支隊乘夜色突入人民軍防線,與師偵察連會合后一舉占領了有著1700米跑道的水原機場。
至21日夜,陸戰第5團到達漢城以西,陸戰第1團到達永登浦,步兵第32團到達安養里,第7師裝甲支隊占領水原機場,步兵第31團位于水原以南。當日18時,聯合國軍在仁川和漢城地區的陸上作戰指揮權正式由第7艦隊司令斯特魯布爾海軍中將移交給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少將。
就在這天,陸戰第1師的最后一支部隊陸戰第7團在仁川上陸,截止21日,聯合國軍在仁川累計上陸總兵力已達49568人,車輛5356輛,物資22222噸。
聯合國軍的兵鋒終于到達漢城,漢城東、北、西三面環山,南鄰漢江,歷來是易守難攻的地方。9月21日,擔負漢城防御的人民軍部隊是獨立第25旅和獨立第78團,其中獨立第25旅一個月前剛剛在鐵原組建,原本是為了參加對釜山的攻勢,仁川登陸后由火車剛在21日緊急運抵漢城,該旅共約2500人,編為4個步兵營、2個機槍營、1個工兵營和2個炮兵營,軍官和軍士多是來自中國的百戰老兵。25旅以漢城以西的鞍山山脈南麓的三個105高地(分別稱為南、中、北105高地)為核心展開了防御,那里曾是日軍的戰術演習場,模擬朝蘇邊境的蘇軍防御工事建有大量的掩體、戰壕和坑道,成為再理想不過的既設防御陣地。獨立第78團一部則在漢城以北展開,主力和從永登浦撤下來的第18師殘部集中是漢城市區作為預備隊。
9月21日晚,美軍陸戰第1師提出了進攻漢城的作戰計劃,頗有政治頭腦的阿爾蒙德少將認為攻占漢城應有韓國部隊參加,特別命令韓國海軍陸戰團和第17團加入陸戰第1師的進攻計劃。
攻占漢城
9月22日晨7時,陸戰第5團和韓國陸戰團共投入三個營,并列展開,北翼的美軍第3營以鞍山山脈主峰296高地為目標,中間的韓國陸戰團以中105高地為目標,南翼的美軍第1營以南105高地為目標,并肩發起攻擊。美軍認為隨著登陸的成功,漢城防御將是一觸即潰的,樂觀地以為天黑前就能進入漢城市區,但是在鞍山山脈,卻遭到了人民軍異常頑強的抵抗。——人民軍精心設置的防御陣地呈花瓣狀,中間以堅固的重機槍火力點為核心,四周以雙人掩體與戰壕掩護,各火力點又相互銜接,構成綿密的交叉火力網,輕機槍和沖鋒槍填補了重機槍火力網的空隙,火力配置上幾乎達到每20米一挺機槍的密度,再加上迫擊炮的直接支援,防御體系相當完備。
第3營在猛烈炮火和空中支援下于9時許順利沖上鞍山主峰山頂,但是隨即遭到了人民軍迫擊炮的壓制轟擊,而且人民軍大量釋放煙霧,嚴重影響了空中支援的效果,看來第3營是落入了陷阱——人民軍故意將美軍引入無法構筑工事的山頂,以便以迫擊炮和反沖擊給予打擊。
中間的韓國陸戰團企圖先攻下66和88高地作為立足點,再向中105高地攻擊。但是就在66高地下遭到了人民軍迫擊炮和機槍火力的交叉射擊,損失慘重,完全被壓制在高地下,難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