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華僑飛行員為中國空軍的作戰主力。據統計,抗戰前夕及戰時陸續回國投效的華僑飛行員人數很多,僅美國一地即有200人左右;其中有數十位華僑血灑長空,為國捐軀。圖為(左起)陳瑞鈿、馬鴻安、蘇英祥、黃泮揚、黃新瑞、陳錫庭。 中新社發 攝
據“中央社”報道,據臺灣空軍資料,有一名出生在美國的中國與秘魯混血兒,對日抗戰初期即加入中國空軍,擊落的日軍敵機數不遜高志航少將。他是陳瑞鈿(Arthur Chin)少校,被譽為“中國戰鷹”。
陳瑞鈿1913年生于美國奧勒岡州,父親是廣東人,母親則是秘魯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美國各地華僑掀起航空救國運動,華僑青年子弟風起云涌想返國加入抗戰隊伍,波特蘭的美洲華僑航空學校隨即籌建,陳瑞鈿自這里畢業。
1932年,19歲的陳瑞鈿與其它13名華僑青年束裝返國,各自尋求從戎機會。陳瑞鈿加入廣東空軍,1935年被派往德國學習戰斗機飛行和戰術,1936年晉升中尉,來年駕機參與著名的“八一四空戰”。2天后,他駕駛美制Hawk戰斗機,擊落自松山機場起飛的日本轟炸機,首開擊落敵機紀錄。
1937年到1939年,他共擊落敵機6架,并協助僚機擊落敵機3架。空戰中他的座機也曾被敵機擊落,但都跳傘成功幸運生還。其中一次,座機遭3架日機圍攻中彈,他鼓起余勇沖撞1架日機,準備同歸于盡。結果日機尾翼被撞飛,失控墜毀,陳瑞鈿則在座機失去1個機翼情況下,連人帶機栽在水田,奇跡生還。
1939年的一場激烈空戰中,陳瑞鈿座機不幸被敵機擊中起火,自己也著火,雖帶火跳傘成功,但面部和全身上下仍被大面積燒傷,幾天后才被送到柳州醫院醫治。不幸的是,養傷期間日本空軍來襲,陳瑞鈿夫人伍月梅為護衛陳瑞鈿,伏在陳瑞鈿身上不幸遇難。
經歷身心創傷后,陳瑞鈿的身體狀況不再適宜空戰,經蔣宋美齡協助,陳瑞鈿返回美國養傷,但因陳瑞鈿非出自中央軍嫡系,即使空戰戰績不遜高志航等人,始終鮮為民眾所知。
陳瑞鈿返美后,在奧勒岡州Beaverton郵局工作近30年,前年2月奧勒岡州的華裔聯邦眾議員吳振偉提案將Beaverton郵局命名為“陳瑞鈿少校郵局大樓”,并經眾議院決議通過。
“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陳瑞鈿的事跡雖曾在美國被譽為“中國戰鷹”,并獲勛章;1997年,美國空軍英雄館揭幕,第1批入選的只有6個人以及1組團隊,“中國空軍陳瑞鈿少校”是空戰王牌英雄其中之一,只可惜陳瑞鈿于獲獎前1個月辭世。
直到2009年9月,臺當局前“國防部長”陳肇敏在岡山空軍軍史館舉辦“中華戰鷹陳瑞鈿”特展,空軍官校學生活動中心也被命名為“瑞鈿樓”,陳瑞鈿事跡才逐漸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