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長孫無忌看了看褚遂良,他們早已說好相互呼應,只要有一人出頭,另一人馬上附和。于是褚遂良當即站出來奏道:“皇后系出名門,也是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崩殂之際,曾拉著微臣的手說:朕現在將佳兒和佳婦托付給卿。當時陛下也在場,想必聽得很清楚。臣沒聽說皇后犯了什么過錯,豈可輕言廢立之事!臣絕不會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違背先帝的遺命。更何況,武氏曾經伺奉過先帝,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又怎么能瞞得過呢?倘若后人得知此事,將會做何感想?臣的這些話已觸怒了陛下,所以臣甘愿領死。”
說完,褚遂良將笏置于階前笏是官員手執之物,將它放下表示辭職一頭向墻上撞過去,他的額頭當即就裂開了,血流如注。
高宗見狀暴怒不已,他喝道:“閉嘴!還不快退下!”
而武昭儀為了早點得知商討結果,在四人進宮之前就已在旁邊的簾后端坐。褚遂良說的每一個字都如同一把利劍,插入了她的心里,尤其是那句“武氏曾經伺奉過先帝”,不禁令她想起了自己在尼姑庵苦苦度日的凄慘情形。念及此,她簡直怒不可遏。高宗聽了這些話也不好受,這個家伙倚老賣老,當眾揭自己寵幸父親舊人的老底,讓自己這個皇帝的面子往哪兒擱?
這時,早已按捺不住的武昭儀在簾后厲聲叫道:“何不殺了這個丑八怪!”
在武則天的一生中,這是她僅有的一次失態,即便后來聽到駱賓王痛罵自己,她也是笑臉相迎,很少喜怒形于色,由此可見褚遂良當時的言語多么尖銳。
長孫無忌聞言當即站出來阻攔:“萬萬不可!褚遂良即使有罪,亦不得加以刑罰,此乃先帝遺命。”
原來,唐太宗曾留下遺言:在他死后,褚遂良即使有罪,也不得處以極刑。有了這個保護,褚遂良應該不用擔心觸怒皇帝而大膽進諫了。
“確實有此規定。”高宗躊躇地說。坐在簾后的武昭儀則板著臉,不置可否,褚遂良撿回了一條命。
不過,歷史的發展從來都不會因為個人的意愿而改變,盡管褚遂良以死相諫,仍然擋不住武氏登上皇后的寶座。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皇后之位慢慢演變成兩個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爭奪,不再是后宮中兩個女人之間的爭斗了。一個集團是以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等為代表的“關隴集團”,這些顯赫家族之間的關系是以相互聯姻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另一個則是山東集團,他們出身低微,有些是商人,有些是通過科舉進入官場的,朝局的變化讓他們找到了機會,他們公開表示支持武昭儀做皇后。兩派之間的斗爭沒過多久就結束了,取得勝利的是草根階級山東集團。
公元655年,武昭儀被冊封為皇后,而被她視為眼中釘的褚遂良在第一時間就被趕出了朝廷,調到遙遠的潭州任都督。公元657年,她將褚遂良調到離京師更遠的廣西,同年,褚遂良被卷入中書令來濟、侍中韓緩的謀反案,身敗名裂。
晚年的褚遂良在絕望之中給高宗寫了一封信,懇請他看在昔日的情分上饒恕自己,但結果仍是無濟于事。公元659年,褚遂良在流放之中死去。
縱觀褚遂良的一生,他是貞觀元老,為大唐的興盛立過功,又是著名的書法家,博聞廣記,是一個人才。不過,他在政治上卻并不明智,思想迂腐。很多人都認為武則天整治褚遂良完全是出于私心報復,其實并不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