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舊唐書·則天皇后紀》記載:垂拱二年(668)三月,“初置匭于朝堂,有進書言事者,聽投之”。為能及時閱讀和處理這些意見,武則天特地設置了一個專門機構——匭使院,隸屬中書省,并以諫議大夫補缺拾遺一人任“知匭史”。凡臣民有冤滯和匡正補過、進獻賦頌的,皆可寫成書面材料,分別投入不同的匭中。《資治通鑒·唐紀》具體記述了匭的使用方法:“太后命鑄銅為匭:其東曰‘延恩’,獻賦頌、求仕進者投之;南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申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技者投之。”據稱,由于設置了匭和匭使院,從此“人間善惡事多所知悉”。
更為奇特的是,當時武則天還規定:“有告密者,臣下不得問,皆給驛馬,供五品食。”這可是十分優厚的待遇了,為了提倡告密,武則天真是不惜血本。這五品食的標準據《唐六典》:“每日細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兩顆,鹽、豉、蔥、姜、葵、韭之屬各有差。”所以“ 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因為“所言或稱旨,則不次除官,無實者不問”,第一,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二,說錯了,也不追究,胡說八道,朝廷還管飯,告密者還有什么顧忌呢?即使造謠誣陷,殘害無辜,照樣有五品食吃,說不定有五品官做。那么,何樂而不為呢?
于是,告密風起云涌。“朝士人人自危,相見莫敢交言,道路以目”。尤其是武則天使用了來俊臣等一批酷吏,更是無法無天,濫殺無辜。當時的官員或因入朝密遭掩捕。每朝日,官員輒與家人訣曰:“未知復相見否?”一時,冤案無數,許多正直之士都是因為匭而遭到迫害以至于慘死的,這也許是武則天清除異己的一個手段吧。這種黑暗持續了十幾年,直到公元697年(神功元年),其間涌現出來的酷吏來俊臣等被殺,才使這告密之風漸漸落下帷幕。
這當中, 最具有戲劇性的、最有諷刺意味的,莫過于“意見箱”的設計者魚保家了。魚保家挖空心思,想出了此等主意,設計和鑄造了銅匭,本來他以為幫助武后發明了“意見箱”,討了武后的歡心,可以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哪承想就是在他制作的這種“意見箱”里,收到了一封指控他“為徐敬業做兵器,殺傷官軍甚眾”的告密信,揭露了他隱瞞反叛的這段史實。這下他倒霉了,武后閱之大怒,立馬下令逮捕魚保家,查實后予以處斬,魚保家“遂服誅”,結束了自己的骯臟生命。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大概叫做“自作自受”了,和那個“請君入甕”的周興堪稱那個時代的雙璧吧!可謂是滑天下之大稽。
由此看來“意見箱”的真正發明者應該是這個“成也銅匭,敗也銅匭”的魚保家了。(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