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中國科技史研究者李約瑟曾指出,古代的中國并沒有建立起西方以數學為基礎的科學體系,中國古代的先進技術是一種經驗體系,難以稱之為科學。然而,當我們佇立凝望故宮,當學者們用現代科技手段重新審視故宮的興建技術時,不禁為我們先人的智慧所折服。李疆也評價說:“明代的巨石運輸方式說明,當時人們對低速重載的潤滑研究達到了很高水平。紫禁城的興建與鄭和七下西洋都發生在15世紀前期,巨石運輸的例子說明當時的陸地運輸技術并不比航海技術遜色。”
相關鏈接:
沿用至今的古代搬運重物技術
搬運重物技術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早期的文明古國大多有搬運數十噸巨石興建宮殿或宗教建筑的記載,甚至在現代社會,一些現代搬運手段無法承受的重物也需要借助古人的搬運智慧。
搬運重物最為“出名”的古埃及在公元前2400年就曾運用圓木來興建金字塔,即工匠們在路面上鋪圓木,讓巨石在圓木上滾動前進,從而筑成歷史上不朽的奇觀。公元前700年的亞述帝國,也曾運用滾動方式來運輸重物。由此可知,在古文明時期,人類已經意識到滾動搬運比滑動搬運更為省時省力。在這一點上,古代的中國人似乎走得更遠,根據古文獻及考古研究發現,中國在公元前1500年即出現了車輪,至春秋戰國時期,結構精巧、裝飾精美的車輪已廣泛應用于負重、出行、戰爭之中。
然而,滑動運輸始終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尤其是在路面環境更為惡劣的情況下運輸更為巨大的物體時,滑動拖曳因其易于控制的優勢依舊發揮著作用。在公元前1880年的古埃及,人們曾在道路上鋪設木板,在木板上拖動了一座60噸的巨石像;1934年加拿大北部的人們曾以牽引機為動力,在冰面拖動一臺28噸重的采礦機器。直至今日,傳統的滑動仍然在發揮著作用,1999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在鋼軌上拖動4400噸的哈特拉斯海角燈塔。(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