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朝鮮武備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而朝堂上又黨爭不斷,互相傾軋,政治日趨腐敗。作為朝鮮的宗主國,明朝也日暮西山,國力衰退、積重難返。
所以,戰爭一爆發,朝鮮就大敗,李琿的哥哥和另外一個王子就成了倭寇俘虜。李琿的父親也跑路了,從漢城跑到平壤,臨開拔之前,命令李琿來主持大局。當時的形勢有點像咱們的靖康之變,李琿就是泥馬渡江的趙構。
李琿沒跑,他從主持工作開始,就收集流散的軍隊和義兵,號召通國勤王,以圖光復。
這一舉措在當時振奮了朝鮮民心軍心,后來,日本撤出漢城,退守釜山,并將虜獲的兩位王子送還,戰爭暫時告一段落。
于是,李琿的父親宣祖覺得李琿不錯,適合做自己的接班人,就封他為世子,相當于咱們的太子。
但是,當時朝鮮的世子,不是宣祖說了就算,需要明朝批準才行。明朝相當于朝鮮的家長,朝鮮要想干點什么事,必須要明朝知道才行。
宣祖就把這事上表明朝萬歷皇帝,結果,明朝的答復是NO。
“繼統大義,長幼定分,不宜僭差”。意思就是你們必須按長幼來,廢長立幼是不文明的現象。
宣祖就只好等等,過了些年,又兩次上表,明朝就是不同意。
接班人定不下來,人心就不踏實。所以到了宣祖末年,朝鮮國內也在這個事上吵起來了。因為當時宣祖和仁穆王后已經生有一子,所以就分裂成好幾派,開始紛爭,雞飛狗跳,狗撕貓咬。
再后來,宣祖病逝。當時李琿從實力上絕對勝出別的王子,也一直在主持工作,但明朝就是不封他,直到幾個月后,建州女真興起,威脅了明朝,為確保東北邊疆無虞,需要拉攏朝鮮,明朝才乃冊封李琿為朝鮮國王。
經過了一番殘酷競爭,總算才名正言順了的李琿,即位后開始報復社會。按照朝鮮仁祖后史書的說法,是“昏亂日甚,幽廢母后,屠兄殺弟”。
所以,從朝鮮歷史分析,這一年的不明飛行物,也許并沒有史料上記載的那么簡單。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天學,也就是占星學非常有特色。什么戰爭勝負、年承豐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好像都能從天象和星星中反映出來。因為“ 君權天授” 、“ 天命轉移” 的觀念深入人心。地上有什么事,天上都能先反映出來。
比方說,每逢改朝換代之際,被認為必有天命的轉移。而天命又是由天象來顯示的,故一些特殊天象,常被視為改朝換代的征兆和天命轉向新王朝的證據,鄭重地加以利用。
比如,漢高祖劉邦進入關中時,被說成有“ 五星聚于東井”,以兆示他將成帝業。再比如比如漢武帝時的淮南王劉安,因大彗星出現,聽信方士之言,以為自己可能有天子之望,遂準備謀反。
還有一些天象異變,也被認為是某些重大事件的預兆。什么白虹貫日、修狼星動搖,都需要非常注意。
舉個例子,在都教授來地球之前的整140年,公元1449年,中國明朝發生了一件極其慘烈的大事——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之前,有一年七月,天象顯示,熒惑,也就是火星侵犯南斗星宿。果然,北方蠻族大舉入侵。明英宗朱祁鎮受了太監的鼓惑,要御駕親征,誰勸也沒用。
臨出發之前,負責天象觀察的欽天監說:“我夜觀天象,發現紫微帝星動搖,旁邊的輔、宰、尉、丞等星星也都離開了原位,這是天意,既然圣上的車架無法挽留,各位如果要盡忠愛國之責,必須及早立儲君,萬一皇上在前線出了事,朝綱才不會大亂。”
欽天監的這番話說得挺實在,卻沒人敢接著這么做。果然,不久,明英宗就被困到前線,當了俘虜。這時候皇太后才立英宗的長子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