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張擇端相關資訊的唯一線索,只有金朝的官員張著在《清明上河圖》記下的題跋。這是在北宋滅亡60年后,也就是1186年清明節的隔天,他是這么寫的: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省一帶)人也。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后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于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這段題跋至少證明了張擇端的存在,但對于這個人的生平,誰也不清楚。
其他的題跋尚有宋徽宗用“瘦金體”,在畫軸的開端寫的“清明上河圖”五個字。
倘若為真,足可證明張擇端是北宋末期的人。然而迄今仍留存的這幅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上,并沒有宋徽宗的親筆落款。究竟是在轉手的過程中不見了,或者本來就沒有,不得而知。
一般說法認為,徽宗期間,翰林院人數擴增達數千人之多,張擇端是其中一人,《清明上河圖》在他的筆下誕生,呈獻給徽宗。然而,這樣的“通說”尚有疑點:
北宋時期編纂的《宣和畫譜》20卷,收錄了晉代到宋代231位畫家的6396幅作品,但是沒有提到《清明上河圖》,也沒有張擇端的名字。這可讓研究人員傷透了腦筋。
也有一說認為,在北宋滅亡后,南宋因為懷念北宋而描繪出《清明上河圖》。明代著名的文人董其昌就是采這個立場。
還有人由此類推張擇端是金人。只是,如果張擇端是南宋人或金人,應該不可能對北宋的京城開封如此熟悉。到金朝時,開封的繁華早已被摧殘殆盡,人只能完全靠傳聞或者記錄創作。 (摘自《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 記者劉功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