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歷來文學作品中,有關這一節日的描述難以計數,四大名著中就不乏其例。
《紅樓夢》中有多處描寫元宵節的場景。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中,就有兩處寫到元宵節。第一處:“士隱見女兒越發生得粉妝玉琢,乖覺可喜,便伸手接來抱在懷中,逗她玩耍一回,又帶至街前,看過會的熱鬧。”文中的“過會”,即是元宵節的活動之一。第二處:“真是閑處光陰易過,倏忽又是元宵佳節。士隱令家人霍啟抱了英蓮,去看社火花燈。”文中的“社火花燈”是指元宵節夜晚街頭的鼓樂、歌舞、百戲、雜耍、放花燈等娛樂活動,由此也可見,當時老百姓觀看社火花燈的盛況。
賈府的元宵節是在《紅樓夢》第十八回“林黛玉誤剪香囊帶,賈元春歸省慶元宵”開始的。元春晉封賢德妃,回家省親,便正值元宵佳節。在這一回中,作者借元春的目光,展示了賈府的奢靡豪華富貴風流:“且說賈妃在轎內看此園內外如此豪華,因默默嘆息奢華過費。忽又見執拂太監跪請登舟,賈妃乃下輿。只見清流一帶,勢若游龍,兩邊石欄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風燈,點的如銀光雪浪;上面柳、杏諸樹雖無花葉,然皆用通草、綢、綾、紙、絹依勢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懸燈數盞;更兼池中荷、荇、鳧、鷺之屬,亦皆系螺、蚌、羽毛之類作就的。諸燈上下爭輝,真系玻璃世界、珠寶乾坤。船上亦系各種精致盆景諸燈,珠簾繡幕,桂楫蘭橈,自不必說。”元妃省親回宮后,特地制作燈謎與家人同樂:“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爆竹)迎春的燈謎是:“天運人功理不窮,有功無運也難逢。因何鎮日紛紛亂,只為陰陽數不同。”(算盤)探春的是:“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風箏)惜春則是:“前身色相總無成,不聽菱歌聽佛經。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佛前海燈)正如小說中賈政所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響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盤,是打動亂如麻。探春所作風箏,乃飄飄浮蕩之物。惜春所作海燈,一發清凈孤獨。今乃上元佳節,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為戲耶?”由此可見,這些燈謎既暗示了元、迎、探、惜后來各自不同的命運結局,也預示了賈府顯赫之后的敗落,眼前的歡樂無疑透出日后的悲聲。
到了賈府第二年再過元宵節時,這個“昌明隆勝之邦,詩禮簪纓之家”便開始顯露出衰敗的景象。在《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中,賈母開設夜宴時,雖然榮寧二府賞燈吃酒,笙歌聒耳,錦繡盈眸,但是賈氏族人來者卻寥寥無幾:“賈母也曾差人去請眾族中男女,奈他們或有年邁懶于熱鬧的;或有家內沒有人不便來的;或有疾病淹纏,欲來竟不能來的;或有一等妒富愧貧不來的;甚至于有一等憎畏鳳姐之為人而賭氣不來的;或有羞口羞腳,不慣見人,不敢來的。”見到如此尷尬的情景,鳳姐不得不想方設法來渲染元宵節的氣氛。在《紅樓夢》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陳腐舊套,王熙鳳效戲彩斑衣”中,鳳姐為了討好賈母,在元宵的酒宴上一連說了兩個“過正月半”的笑話:一個是“一家子也是過正月半,合家賞燈吃酒真真的熱鬧非常,吃了一夜酒就散了”,一個是“聾子點炮仗”。說完笑話,鳳姐說:“咱們也該‘聾子放炮仗’散了罷。”這分明是一種預言,與第一回癩頭僧所念“好防佳節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有著前后呼應的異曲同工之妙。賈府最繁華、最熱鬧的時刻和場面總伴隨著不祥和悲哀,歡樂之后總是深深的落寞與不安。不難想象,當時四大家族之一的賈府,此時已經由“烈火烹油,鮮花著錦”般的盛世,走向“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的衰敗。賈府這場豪華的元宵宴成為最后的晚餐也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