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挑戰的聲音隨之而來。比如評論家山本七平、作家鈴木明便發表文章,從幾個方面竭力論證:用日本刀搞“百人斬”完全不可能,又聲稱屠夫之一向井敏明在南京戰役前已經負傷,不可能參戰云云。
本來,以上爭論只是不同觀點作者之間借助媒體的“對戰”,但學院派歷史學家的介入,讓事情性質起了變化。秦郁彥(代表作《日中戰爭史》)、洞富雄(代表作《南京大屠殺》)等學界公認的日本近現代史專家,都專門發文批評山本七平的言論。
此事前后紛紛擾擾鬧了三十年。到2003年4月,野田、向井兩戰犯的家屬干脆把牽涉其中的《每日新聞》《朝日新聞》及本多勝一全部告上法庭。經過兩年審理,2005年法院宣布原告敗訴。此案審理過程中,又披露了大量史料,當年“百人斬”暴行的真實性,進一步得到確證。
長達三十年的“百人斬”日本民間辯論及法律訴訟,逐漸讓參與各方演變成兩大陣營:對南京大屠殺到底是不是發生過,既有“肯定派”,也有“否定派”。
前面提到的作家鈴木明,在1973年特地寫了一本《南京大屠殺之幻》,書中針對支持南京大屠殺確實存在的不少史料,加以辯駁。此書算是為“否定派”打開先河,所以人們也把該派稱作“幻派”。
鈴木明的書出版后,關于南京大屠殺的辯論有過一段沉寂期。1982年,日本國內出了個“教科書誤報事件”,再度讓有關辯論熱了起來。
大屠殺已成定論
原來,1982年6月26日,日本各大媒體紛紛報道:日本文部省(負責管理教育、文化、學術)將會把歷史教科書中“侵略華北”的表述改為“進出華北”。盡管很快便證實,這只是一條假新聞,即所謂“誤報”,但當時一下子引起了中、韓兩國抗議,中國干脆拒絕日本文部大臣小川平二訪華。為了修復破損的外交關系,文部省緊急制定《近鄰諸國條項》,規定歷史教科書的措辭,必須要照顧到中韓等鄰國觀感。
日本政府是妥協了,但民間的右翼分子卻騷動起來。南京大屠殺主犯之一松井石根(進攻南京前夕任侵華日軍上海派遣軍司令,1948年底以“未能阻止非人道暴行”的罪名,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為乙級戰犯絞死)的秘書田中正明,出版了《松井石根大將的陣中日記》,試圖從根本上否定南京大屠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