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瓦蒂·巴伊舉高手臂,上面有一層硬殼,她堅稱這是中毒的后遺癥,鄰居米納和拉塔點頭贊同。在臨近工廠的區域,大多數人患有嚴重的皮膚、眼睛、婦科和呼吸道疾病。
博帕爾慘劇發生4個月后,印度政府宣布,有1430人死亡。1991年,數據被更新為3800多人死亡,1.1萬人殘疾。美國《華盛頓郵報》則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場“世界上最嚴重的工業災難”將導致不少于5萬人失去生命。
一場無結論的責任事故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稱,要弄清這樣一座具有致命危險的工廠,為何會被建在人口眾多的博帕爾市,得從一項具有時代特色的決策說起。
1966年,為解決近10億人的吃飯問題,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推動“綠色革命”,旨在通過促進高產作物的種植結束饑荒,這增加了當地對農藥的需求。
同一年,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與印度當局簽訂協議,向該國提供1200噸“西維因”農藥,并在重要小麥產區博帕爾新建化工廠,于1975年起正式運營。這座工廠占地近24英畝,擁有行政樓、醫療室、車間、控制室、賓館和化學試驗室,十分先進。
然而,“西維因”的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劇毒的化合物——異氰酸甲酯(MIC),這種液體易燃易爆,產生的氣體能使人窒息、失明進而死亡。在農藥廠,這個曾被用作化學武器的“魔鬼”,就被禁錮在地下的低溫不銹鋼儲藏罐里,總量高達40噸。
事故發生當晚,因工人違規操作,儲存罐內壓力驟升,造成有毒物質大量外溢。幾分鐘后,工廠緊急關閉了設備,但揮發性極強的毒氣已迅速擴散,事態無法挽回。
接受司法調查時,作為責任方的聯合碳化物公司堅稱,事故的起因是“有員工對工廠心懷不滿”,故意破壞,而不是安全標準寬松或設計失誤。但英國倫敦大學教授桑迪普·卡普爾告訴“Politico”網站,所謂“心懷不滿的員工”,從來不曾存在。
美國《紐約時報》1985年的調查也顯示,事故發生前幾年,聯合碳化物公司為了節省成本,解雇了很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工人,農藥廠的員工數量從近1000人減少到642人。剩下的低薪工人中,許多人只會講印地語,根本看不懂用英語書寫的生產手冊和安全標識。為了省錢,管理者還關閉了制冷系統,被腐蝕的機械也未得到及時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