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魯迅/
他為北大設計校徽沿用至今
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是很多人對魯迅身份的標準定義。但較少人知道的是,魯迅還是一位優秀的設計師。他曾為六七十種書刊繪制過精美的封面和扉頁,水平不俗。
魯迅自幼喜愛繪畫,他曾在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透露,用荊川紙蒙在小說的繡像上描摹,是他在三味書屋最愉快的事情。后來到南京,因科技學習的需要而繪制圖紙,到日本又因學醫需要繪制解剖圖,這些美術訓練為他的平面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09年,他為自己與周作人合譯的《域外小說集》設計了封面。1923年的《桃色的云》,1925年的《熱風》《中國小說史略》,1926年的《心的探險》《吶喊》,1928年的《而已集》,1929年的《壁下譯叢》《小約翰》《藝術論》《接吻》《小彼得》,到1937年的《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等書的封面,都是出自魯迅之手。
魯迅的設計風格,多走樸素簡練路線,但是卻匠心巧運,內涵深刻,且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比如他的封面設計代表作《吶喊》,暗紅的底色如同腐血,包圍著扁方的黑色塊。黑色塊中是書名和作者名的陰文,外加細線框圍住。“吶喊”兩字寫法非常奇特,兩個“口”刻意偏上,還有一個“口”居下,三個“口”加起來非常突出,仿佛在齊聲吶喊。
很多人都看過北大的?;?,但并不一定知道,校徽核心結構的設計師正是魯迅。1917年的魯迅每天到教育部上班,下班后便躲在紹興會館的補樹書屋抄寫古碑。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請魯迅設計北大?;?。接受蔡元培委托后,魯迅便著手設計北大?;?。魯迅設計的北大?;赵煨褪侵袊鴤鹘y的瓦當形象,簡潔的輪廓給人現代的感覺。“北大”兩個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對背側立的兩個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負二人,構成了“三人成眾”的意象,給人以“北大人肩負著開啟民智的重任”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