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將自己設計的校徽圖樣,寄交蔡元培后即被采用,一直延續到1949年。上世紀80年代又重新使用,2007年6月,北京大學正式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標識,這一標識正是在魯迅設計的校徽圖案基礎上豐富和發展而來。
/日本教科書中的魯迅/
他讓大江健三郎“一生致敬”
很多80后讀者,是從中學語文課本上開始讀到魯迅的作品。但較少人知道的是,日本的眾多讀者也是如此。
比如魯迅的名篇《故鄉》,除了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日本的文學雜志上刊登,1953年還入選日本教育出版株式會社的中學國語教科書,供初中三年級學生閱讀。此后至今幾成定例。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五家出版教科書的出版社,都在中學三年級教科書中編選了《故鄉》。而且,是入選學生必讀的正式課文,而不是課外閱讀部分。也就是說,凡是接受了義務教育的日本人,都是學過、讀過魯迅的《故鄉》的。
據學者研究,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日本翻譯作品最多的作家當屬魯迅,魯迅的所有著作都可以通過日文讀到。在日本,魯迅獲得的廣泛閱讀和深刻理解是其他外國作家所難以比擬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是崇拜的眾多日本人之一。
大江健三郎曾公開表示,自己“一生的寫作就是為了向這個人致敬,就是為了靠近他。”2009年,大江健三郎來到北京,特別去完成多年的夙愿:參觀在北京的魯迅博物館,又再次表示:“我這一生都在思考魯迅,也就是說,在我思索文學的時候,總會想到魯迅。”
據大江健三郎講述,他第一次聽到魯迅的名字,是在他讀小學時。母親送給他魯迅的短篇集,并對他說:“去看魯迅老師的小說《故鄉》!”看完后深受感動的大江健三郎,還在筆記本上抄下了《故鄉》結尾那段廣為人知的話—“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