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受“深圳晚八點”之邀,著名當代作家韓少功來深,為讀者奉上了一場題為“多重的文學全球化”的精彩演講。做過翻譯工作的韓少功對跨國文化交流了解甚多,他認為,文學的對外交流并非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樣簡單,“不僅僅就是文字符號的轉換,跨國文化交流實際上有很多障礙和陷阱。”對于當前文學全球化中出現的問題,韓少功用“缺損”、“失衡”、“過濾”三個關鍵詞來總結。
缺損:
薄弱的基礎無法培育良好的文學市場
韓少功說,自己小時候很愛讀法國科幻作家凡爾納的《環游地球80天》。而當地球逐漸變成地球村,“很多人認為文學在全世界流通已經完全沒有任何的障礙。那么,文學還有什么能夠逃離、或者抗拒這種全球化的能力嗎?還有什么可能性嗎?”
在提出了這個問題后,韓少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了自己的一次經歷。
多年前,韓少功和一些作家朋友到蒙古去訪問,他驚奇地發現在該國書店里的主要作品是詩歌,都是非常薄的小冊子,甚至有60%-70%是兒歌,小說極其罕見。“為什么他們這么愛寫兒歌?因為兒歌是他們唯一能夠培育起來的文學市場。”蒙古人口200多萬,屬于小語種,這么小的文學市場很難出版優秀的文學作品,因為出版商無法盈利,也就無法培育文學閱讀的市場。
除了人口基數小限制文學市場的發展,識字率也是限制因素之一。“印度的文盲率是32%,在南亞、西亞和非洲大部分國家的文盲率則更高。他們讀不了小說,識字率是一個重大的限制因素。”語種的規模和識字率的限制造成了地球上有很多地方無法被“文學信號”所覆蓋。“我把這種情況稱為缺損,是文化跨國交流的一大障礙。”
失衡:
國勢強弱導致信息不對稱
跨國文化交流不都是雙贏的,雙方文化力量失衡,就會造成其中一方吃虧。
“跨國文化交流是雙向的,它有時候是一頭沉、單行道,就像進出口貿易那樣,會出現貿易順差或者逆差。”以中國為例,從上個世紀開始,我們有最優秀的作家和翻譯家把國外優秀的文學作品翻譯引進。“中國文學翻譯西方文學都是在給作品加分,翻譯家基本上都是一流的知識分子。但是這種情況在西方絕不可能,西方的漢學家在他們國家的文化格局中不占主流地位,而是非常邊緣。當然中間有優秀的翻譯家,但是總體漢語學家的質量,就我的觀察而言不是那么樂觀。所以中國的很多優秀文學作品進入西方以后,反而因為翻譯水平減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