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鞋》獲得了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神木》和《啞炮》先后獲得了第二屆和第四屆老舍文學獎,中篇小 說《到城里去》和長篇小說《紅煤》分別獲得了第四屆和第五屆北京市政府獎……從事文學創作近40年,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 國煤礦作家協會主席劉慶邦在作家當中得到了很高的人望,同行們都稱他為“得獎專業戶”和“短篇小說王”。
在劉慶邦的 作品中,一類是煤礦題材,一類是鄉土題材,這兩類作品記錄著他記憶深處的兩條幽深隧道,他將其稱為“人與自然的和諧”與“人與自然的抗爭”。對于自己的寫 作,劉慶邦有著明確的定位,那就是“關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這一轉型期農民工的生存狀態”。他有過9年的礦區生活,對礦工非常有感情:“礦工多數來自 農村,他們離開土地,走入礦井,成了礦工,收入比農民高,但付出的代價也高,他們對中國的貢獻是巨大的,這個700多萬人的勞動群體,為中國提供了將近 70%的能源,但他們的話語權卻被忽視了。”
劉慶邦定居北京已經36年了,但他仍然極為熟悉鄉村和煤礦生活。他每年 都要去礦山,全國大小煤礦幾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我每年都要回家,那不叫深入生活,那是回家??!如果硬要那么說的話,那叫深入到家了。一個作家如果是從 農村出來的話,那么最好的深入生活就是回家。”多年以來,劉慶邦一直堅持著自己深入生活的方式。
劉慶邦的中篇小說 《平原上的歌謠》獲得了《人民文學》頒發的一個獎,但當時沒有引起評論界足夠的重視。劉慶邦親歷過饑荒,饑餓的記憶成為寫這篇小說的契機。他表示,要讓民 族保留歷史記憶,不能遺忘慘痛的教訓,一個民族要是失去了記憶,那是非常悲哀的,作家有這個責任,如果不能承擔起這個責任,則愧對作家這一稱號。
劉慶邦說,文學要求寫作者懷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表達人的豐富感情,直抵人性的深處,作品品質的高下,取決于創作者的創作水平和人格的高下。
劉慶邦認為,一個作家要想持續寫作,應該真正熱愛寫作,用學習的觀點對待寫作,用勞動的態度對待寫作,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知難而進,還要有一個好身體。他說,在這六個條件當中,學習的觀點最重要,主要是不斷向生活學習,學習的過程,就是接地氣的過程。
文 學事業的發展既需要作家創作接地氣的作品,也需要良好的社會氛圍。作為已連任三屆的北京市政協委員,劉慶邦的提案年年有新意,他一直致力于為文學事業發展 創造良好的條件。他說,曹雪芹等文學大家寫了諸多反映北京生活的文學巨著,使北京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文學無疑是北京文化事業的重中之重。為此,他建議 建立北京文學院,借此促進北京市從體制、機制上更加重視文學事業。目前,北京市政府已經將該提案列入工作計劃,正在進行深入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