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1月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人民日報》共同開設《文學觀象》欄目,吸引了學者、作家的廣泛參與。該欄目就我國當前文學發展中的重要 現象、熱點話題和焦點問題,以對話形式進行探討和辨析,刊出了《文學不能“虛無”歷史》《文學,請回歸生活》《重塑文學的“真”》《文學是民眾的文學》 《文學關乎世道人心》《文學遭遇低俗》《時代巨變中的文學命運——在法蘭克福大學文學院的討論》等20多篇文章,直面當前文學創作中的深層問題,在文學界 引起了廣泛的影響。
2014年,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評選揭曉,孟繁華的《文學革命終結之后——新世紀文學論稿》、魯樞元的《陶淵明的幽靈》、程德培的《誰也管不住說 話這張嘴》、張新穎的《中國當代文學中沈從文傳統的回響——〈活著〉〈秦腔〉〈天香〉和這個傳統的不同部分的對話》、賀紹俊的《建設性姿態下的精神重建》 等5部著作獲得理論批評獎,不僅代表了近年來文學批評的最高水準,也為當代文學批評開辟了不同的路徑。
如何講述中國故事
2014年,關于中國經驗與“中國故事”的討論持續升溫,這既顯示了當代評論家的自信與自覺,也展示了這一命題的價值與闡釋力。雷達在《從“鄉 土中國”到“城鄉中國”》中對“作為對社會生活的表現、想象與建構,鄉土敘事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履歷。在表現城市化產生的復雜社會問題和各 種價值斷裂時,鄉土文學正在積極書寫、建構和諧社會中新的道德、信仰和美學新秩序。”張頤武在《中國故事:命運與夢想》中指出,“中國故事是當下全球和中 國本身所關切的。一方面中國30年來的變化使得中國故事有了更為重要的含義。另一方面,當下中國本身也需要對自己的故事進行敘述、闡釋和理解。中國故事一 方面當然是對于中國的想象和表述,另一方面也是中國現實本身,所呈現的豐富和復雜的情境。”霍俊明在《如何講述“中國故事”與“本土現實”》中強調如何 “將日常生活轉化為文學”,他認為,“文學的現實感所要求的是作家一定程度上重新發現‘現實’的能力,甚至是超拔于‘現實’的能力。所以,處理正在發生的 ‘現實’對于作家而言無異于一次巨大的冒險和挑戰”。可以看出,“如何講述新的中國故事”是當前中國文學的一種新主題與新趨勢。
2014年,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得到更進一步的討論,《文藝報》開設“文學如何表述現實”專欄,刊發了李敬澤、梁鴻鷹、李洱的《如何確立文學對現 實的有效表達》、孟繁華的《現實主義文學的表現與超越》等文章。王德領在《現實不僅僅是“問題小說”》中指出,“如果我們把現實定位為‘問題’的堆積地, 就永遠不會寫出偉大的作品,因為,現實不僅僅是問題的叢生場所,而且有它內在的邏輯和秩序,有它的豐富性和駁雜性。” 劉大先在《現實感即歷史感》中認為,“任何一種現實都是在歷史中的現實,它要求個體超越與戰勝自己的有限性,以人格挑戰神格,擺脫褊狹的歷史感——這種歷 史感下的敘事如同美杜莎的眼睛,讓觸目所及的現實僵化枯死,一方面立足大地接地氣,另一方面要有飛升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