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重慶市老年人口將達到675萬,將超過重慶市總人口的19%。
重慶市成功辦理以房養老業務的只有30多位
重慶市一家網絡媒體對“以房養老”進行調查統計,約90%的受調查對象選擇了“NO”
核心提示
今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將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消息甫一公開,立即引發社會各界大討論。在我市,甚至有九成網友明確予以反對“以房養老”,目前試水的金融機構也只有唯一的一家,且成功辦理以房養老業務的,僅僅30多位。
作為在西方國家已經比較成熟的一種養老模式,這一“新鮮事物”緣何在國內不受待見——
名詞解釋
“以房養老”
今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將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
所謂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就是老年人將房屋產權抵押給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每月或每年從金融機構領取養老金,同時繼續獲得房屋的居住權并負責維護,直到去世。在國外也叫“倒按揭”。
10月13日,重陽節。
重慶歌樂山合展天池老年護養中心影劇院,80歲的陳婆婆和82歲的老伴郭大爺正手牽手對唱歌曲《九九艷陽天》,每當吳婆婆唱完女聲部分,郭大爺總是帶著俏皮的腔調對臺下說:“掌聲在哪里?”
頓時,臺下的笑聲和掌聲交織在一起。
“別看他倆年紀大,在這里算時髦的人。”72歲的王大爺說,吳婆婆老兩口的養老方式,或許連很多年輕人都不能接受。
“以房養老”試水重慶
王大爺說的“時髦”,就是郭大爺賣房子養老的事。
郭大爺原來家住江北鑫鑫花園小區,一兒一女非常孝順。“但年紀大了,行動不便,不想麻煩兒女。”郭大爺說,前兩年,我們就計劃搬到養老院住。
今年4月,他考察這家護養中心時,發現環境不錯。入住條件是:先交8萬元保證金,每月再交納4290元的生活費用。”
“我倆有退休工資,可以支付每月大部分的生活費。”郭大爺說,但8萬元保證金和多出的生活費得另想辦法。
為了不向兒女伸手,今年9月,郭大爺以52萬元的價格賣掉了鑫鑫花園的房子,搬進了老年護養中心。“余下的錢存起來,用于交生活費和治病。”
郭大爺并不知道,自己“賣房養老”,一不小心“踩”中了當下的“新聞熱點”。
今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將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
所謂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就是老年人將房屋產權抵押給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每月或每年從金融機構領取養老金,同時繼續獲得房屋的居住權并負責維護,直到去世。在國外也叫“倒按揭”。
郭大爺賣房子,雖不是為了從金融機構領取養老金,但通過房屋變現,提高老年生活質量的初衷卻是一致的。
家住渝中區的吳秀蓮,今年70歲。
“年紀越大,就想找個清靜點的地方養老。”去年,她到中信銀行重慶分行將房子辦理了總額56萬元、年限為15年的“倒按揭”。
現在,中信銀行每月按時向她借記卡上打3000多元“養老金”。
2011年3月,中信銀行在國內率先推出了名為“中信銀行養老按揭貸款”的以房養老業務—信福年華借記卡,與市民手頭的傳統借記卡不同,這張借記卡具有倒按揭功能,成功辦理“以房養老”業務后,卡上每個月都會收到該行發放的以房養老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