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134212套、二手房74232套,今年剛剛過去了8個月時間,杭州樓市一二手房的成交量已經刷新了歷年來的全年紀錄。
據本報記者統計,除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刷新歷年全年紀錄外,加上新房成交金額、成交面積、單月成交套數,以及單塊土地成交總價、土地成交樓面價共7項指標,均打破樓市歷年來的紀錄,而土地成交金額也創了歷史同期(1~8月份)最高。
今年才過8個月
已經打破7項紀錄
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截至8月31日15:00,杭州市區(不含富陽)商品房共計網簽134212套,不到8個月時間就已經刷新了近6年杭州樓市的全年成交量紀錄,比2015年全年成交量還要多出7311套,相比2011年成交量翻了不止一番。
成交量破紀錄的同時,連帶新房市場成交面積、成交總額均創下歷年來全年新高。
火熱的行情不僅局限于新房市場,二手房成交量緊跟著上揚。據透明售房網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15:00,杭州市區二手房共成交了74232套。而2011年,杭州市區二手房一年的成交量都不足2萬套。
土地市場上,據好地網數據統計,杭州八區(不含富陽)前8個月累計土地成交金額為1057.1億元,是杭州土地出讓歷史上第三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雖然目前數據仍低于2013年、2009年的全年土地出讓成交金額,但同比往年1~8月數據,仍然創下歷史新高。
不僅如此,今年出讓的地塊還創下單塊土地成交總價、土地成交樓面價兩項紀錄——5月27日,信達以123.18億元總價競得的奧體商住地塊,為杭州土地出讓史上總價最高的一塊地;在此之前,3月23日綠城拿下的潮鳴單元宅地,45368元/平方米的樓面價創下杭州土地樓面價新高。
主城區住宅
走向存量房時代
據透明售房研究院報告顯示,2014年,杭州市區二手房簽約套數與新房簽約套數之比為4:10;到2015年這一比值為5:10。從今年簽約數據看,這一比值已達到5.5:10。
其中,主城區二手房住宅簽約數量與新建商品房住宅銷量比值接近1:1。截至8月30日,透明售房網數據顯示,今年杭州主城區二手住宅共成交45491套,新房住宅成交40168套,超出新房5000多套。從數據上看,主城區住宅市場已逼近存量房時代。
“未來幾年,杭州主城區會加速進入存量房時代。”透明售房研究院院長方張接指出。
“主城區土地及新房供應量逐年下降,且新房供應主要集中在部分區域。”我愛我家營銷企劃部總監周包軍告訴記者。
存量房基數的增長能讓房地產市場相對穩定,剛性和改善型需求都能在二手房市場有更多選擇。
在方張接看來,存量房時代的到來,短期內還能平抑高地價等因素對杭州房價的拉升。
多重因素促樓市成交
投資客比重加大
今年杭州樓市多項指標頻頻刷新紀錄,受內、外多重因素影響。
2016年2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銀監會發布通知,在不實施限購的城市,首套房首付比例最低降至兩成,二套房首付比例最低可付三成;緊接著2月19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住建部三部門發布《關于調整房地產交易環節契稅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對個人購買前兩套住房給予降低契稅優惠,對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兩年的住房對外銷售,免征營業稅。
在政策利好的影響下,整個3月份,杭州市新房共成交28012套,刷新歷史月度成交紀錄。
浙報傳媒地產研究院院長丁建剛指出,房地產市場波動主要取決于政策導向,特別是貨幣政策和去年底開始的“去庫存”政策。
“大眾預期發生逆轉。”丁建剛表示,一方面大眾覺得房價要漲,一部分人提前透支未來的購房需求;另一方面,投資客紛紛入市。
“這也是為什么今年前8個月杭州樓市土地出讓金額能破千億的原因之一,開發商拿高價地‘豪賭’未來。”丁建剛說。
此外,上海等城市相繼出臺限購政策,讓省外購房者部分流入杭州樓市。
廈門昨發限購通知
杭州尚未有調控跡象
昨天,被稱為樓市“四小龍”之一的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發布“限購”通知:9月5日起,對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以及無法提供購房之日前2年內在本市逐月連續繳納1年以上個人所得稅或社會保險證明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暫停銷售建筑面積144m2及以下的商品房,但這一政策有效期到2017年12月31日。
7月9日,廈門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曾發布公告調整住房信貸政策,除此之外,8月9日,合肥市限貸政策加碼;8月11日,南京、蘇州相繼發布樓市調控新政。樓市四小龍都推出了抑制市場過熱的樓市新政。
幾天前上海民政部門離婚窗口,一大早就有多位市民排隊離婚,引發這一現象的原因,也是受不久前上海叫停8月待拍宅地的影響,一時間有關上海即將出臺嚴厲調控政策的說法甚囂塵上。
杭州是否有這方面的政策出臺?方張接表示,杭州房價漲幅尚屬理性、可控,庫存的絕對數值、未來供應量依然充足,因此短期內不存在重新出臺限制購買等干預措施的必要性。
丁建剛表示,接下去幾個月,杭州房價回落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樓市失控,政府出臺“急剎車”政策。記者 江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