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 龐無忌)知名商業地產服務和投資公司世邦魏理仕20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隨著融資渠道的拓寬、境內債券市場活躍度增強、一線和部分重點城市住宅銷售回暖等,開發商償債能力有所提高。但小型本土開發商償債付息能力面臨挑戰,房地產市場債務風險仍存。
世邦魏理仕中國區研究部主管謝晨表示,盡管債務上升引發了業內擔憂,但開發商對中國一線和部分重點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長期發展前景仍應持積極態度。更透明的融資渠道、更寬松的銀行放貸標準及國內樓市的火熱,大大減輕了房地產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境內債券市場的開啟為開發商融資打開了新的窗口,目前中國的低息環境進一步刺激了開發商紛紛發行境內債券,并將債券到期時間推遲至2018年及2021年間,以減輕短期內償債壓力。
世邦魏理仕大中華區投資及資本市場部董事總經理李凌指出,盡管中國境內融資渠道不斷完善,但未來信貸政策可能會發生變化,為應對未來升息帶來的融資成本上升,以及債務集中到期所帶來的風險,開發商應對此做好相應準備。
盡管融資環境改善,但債務風險仍然存在。世邦魏理仕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房地產債中仍存在以下不容忽視的風險因素:
一是開發商償債能力堪憂。雖然流動性風險降低,但凈利潤下滑削弱了開發商的償債能力。中國上市房企的債務總額已由2011年的1.3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大幅攀升至2015年的3.3萬億元。部分小型開發商由于項目預售進展不順利,不得不通過舉債維持項目運行。
二是住宅銷售可持續性存疑。隨著新的樓市調控政策出臺,住宅市場能否持續活躍成為熱點討論話題。目前限購限貸政策升級加碼等政策已經對部分市場的住宅銷售行情產生影響。
三是債務風險延后但未獲實質解決。諸多開發商將債券到期時間推遲,但債務負擔仍未減輕。下一輪公司債到期高峰將于2018年至2021年間到來,規模約在728億美元。開發商可能因利率觸底回升而面臨更大的債券再融資壓力。
四是區域性開發商過度加杠桿。目前中國住宅市場兩極分化加劇,需求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為分散運營風險,部分區域性開發商尋求向全國拓展業務,在其傳統業務覆蓋范圍外的其他地區往往采取激進叫價獲取土地,造成過度加杠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