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的世界田徑錦標賽上,南非中長跑選手卡斯特·塞曼亞的“性別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由此帶來的爭議正恰恰說明了人類性別在分配過程中的復雜性。專家們必須確定是否應當以DNA、生殖器和激素作為決定性的特征。雖然已有一些遺傳上呈XX的女性具有男性的生殖器,或是遺傳上呈XY的男性具有女性生殖器的情形出現,但絕大多數人都符合以上3個性別標識。這是因為,在人類和大多數哺乳動物中,遺傳性別(如XX或XY)在胎兒生命過程中控制著睪丸或卵巢的發育,所有第二性征(生殖器、肌肉、輸精管或輸卵管)是由來自睪丸或卵巢的激素和其他分泌物所控制的。
動物中的性別可塑性
在許多動物中,性別特征甚至在成年生活中都是相當可塑的。在某些魚類中,當占統治地位的雄性從群體中消失時,一個成年雌性就會改變其性別成為雄性,從制造卵子轉而制造精子,同時也會變換為雄性的顏色和行為。還有一個更微妙的例子是一種鼴鼠,其在成年生活中會保有“卵巢”,可從雌性變為雄性,然后再變回來,變化的依據則是季節,以及是保持溫順還是產生更高的睪酮水平以保持更具侵略性的行為對其生存與繁衍更為有利。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在許多動物中的這種顯著的性別可塑性?答案或許是性腺固有的可塑性使然。對于大多數發育過程來說,一個腎原基只能形成一個腎,一個肺原基也只能形成一個肺。
相比之下,性腺既可發育成睪丸,也可發育成卵巢。通常這種“性別決定”的選擇發生在胎兒的生命過程中,之后便會保持穩定。但在像某些魚類等動物中,這種選擇在之后的成長過程中也許會再次發生。
性別決定和其他發育進程之間的另一個顯著區別是,控制大多數發育機制的基因在整個動物王國中被嚴格地保留下來。但是,控制性別決定的機制似乎在整個動物王國中是大不相同的。
在某些動物中,后代的性別取決于種群密度,而另外一些則取決于溫度。人類是在子宮里孕育的,在此胎兒(大部分)受到保護以免受變化莫測的環境的侵害。其使用一種基于X染色體和Y染色體的遺傳機制來確定性別。但在所有脊椎動物中尚未發現一種統一的性別控制機制,在某種程度上這樣一種必要過程沒被嚴格保存下來似乎是不可能的。
對科學家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在于更好理解性別決定是如何在器官發育的細胞生物學層面發生的。性腺細胞是如何決定形成一個睪丸或是卵巢的,充斥整個動物王國的不同的性別決定機制又如何調整這一進程呢?最新研究認為,其中還應存在一個共同的基礎機制。(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