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蓮教授指導醫生為患者貼三伏貼
隨著夏季入伏,根據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推出的“三伏貼”受到患者和保健者越來越多的關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鄭清蓮教授指出,對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冬天易發作的宿疾,可以選擇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以辛溫祛寒藥物貼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療,從而減輕冬季發病的癥狀。
三伏貼把微熱的藥物制成貼劑,貼在相應穴位上,通過皮膚的吸收增強人體的陽氣。對于陽氣虛的病人在陽氣盛的季節給予這樣的補陽治療可以預防冬季寒性、陽虛的發生和復發,達到在夏季補陽預防冬天疾病發生的作用。鄭教授告訴記者,三伏貼敷貼季節性療法對時間有一定要求,根據中醫理論每伏第一天是開穴的日子,此時敷貼療法效果最佳。在三伏每伏的第一天貼一次,共貼三次,需要連續三到四年,可以使患者體內的陽氣充足來預防陽虛陰寒的疾病發生。鄭教授說,此療法的效果并非在三到四年后才明顯,比如冬天易感冒的患者,今年貼了三伏貼往年冬天易犯得感冒次數就會明顯降低。 目前交大一附院中醫科開展了哮喘、風濕性關節炎、虛寒性便秘、過敏性鼻炎、小兒感冒和腎病輔助治療等穴位貼敷外用療法,使患者在寒季得以抵抗此類疾病。鄭教授建議在氣溫高的夏季,人們出汗較多陰氣消耗高,應注意養陰治療,多飲水、多吃蔬菜水果,可以用麥冬熬湯、或選擇蓮藕食用等,都是很好的滋陰選擇;對于陽氣虛的病人,夏季還要注意保陽,在室內開空調溫度不能調得太低,冷飲不能喝太多。夏季晝長夜短,氣候炎日很多人會早起晚睡,應該保證充足的睡眠,晚上睡得晚,中午可以休息半個小時。在夏季敷貼期間禁食生冷、油膩、辛辣之品。
鄭教授告訴記者,“三伏貼”做為傳統中醫療法,在我國已有悠久歷史,結合了中醫“天人相應”的觀念,是一種針對冬季容易發生或者容易發作的疾病在夏季做的預防性的治療。陽氣虛的患者,在天氣寒冷的時候陽氣則更虛,比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的患者;脾氣虛的也會出現腹瀉腹脹的現象,夏季氣溫高但也是陽氣旺盛的季節,這時候人體的陽氣也相對偏盛,三伏貼正好借助外界的陽熱之氣,以中藥外敷方式將藥物貼敷到人體一定穴位,使藥物更容易疏通經絡,活血通脈,調節臟腑,達到補虛祛寒的功效,對一些反復發作性及過敏性疾病,可以起到祛病保健的作用。經現代醫學證明,該療法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