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透露,2009年,中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于13億人口每人輸液8瓶,遠遠高于國際上2.5至3.3瓶的水平。有人形象地把醫院中常見的“打吊針”場面稱作“吊瓶森林”。
昨日,記者在市兒童醫院看到,5間注射室內坐得滿滿當當。從透明的玻璃門窗看過去,每間注射室內至少有二三十個孩子在家長陪同下“打吊針”。
注射室外,有坐椅的地方也坐著不少“打吊針”的孩子。由于沒有支撐吊瓶的支架,家長各想辦法,有的用撐衣桿,有的把吊瓶掛在卷閘門的縫隙間,還有的干脆站在坐椅上手托吊瓶,當起“人體支架”。
記者隨機詢問了五六位家長。家長們均表示,孩子如果有點感冒,會在家里先吃幾天藥,“管”不住了才會進醫院。一位奶奶說:“現在的孩子不比我們那時候,吃兩天藥就好了,非得打針才管用。”另一位媽媽說:“打針快一些,看著孩子遭罪難受。”
在武漢各大醫院,均可看到這種“吊瓶森林”。如果趕上感冒高發季節,輸液大廳里往往人滿為患。
“打吊針好得快”有誤區
協和醫院藥劑科教授陳東生介紹,很多患者認為“打吊針”后病就會好得快,這種看法存在很大的偏差。臨床研究證明,許多抗生素口服用藥效果并不亞于靜脈注射,如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依米配能、氨曲南等。
此外,疾病的治療都有一個過程。比如,流感是一種病毒性感染疾病,“打吊針”大部分用的是抗生素,對疾病沒有效果;而流感的自然病程是3至5天,即使“打吊針”,也需要3至5天才能好。
打吊針風險遠高于吃藥
一家網站最新調查顯示,盲目輸液多因輸液風險無人告知。
陳東生介紹,“打吊針”在體內的吸收過程短或根本沒有吸收過程,藥效迅速,因此產生的藥品不良反應遠遠超過口服制劑。藥品不良反應的主要表現為心悸、胸悶、氣短、高熱等。
此外,注射劑中的不溶性微粒、給藥中不溶性微粒累加、配液濃度、注射劑之間的配伍等,更使藥品不良反應發生幾率大大增加。
專家介紹,藥品不良反應嚴重的可出現過敏性休克,甚至致死。
去年4月,2009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發布,其中59%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品種為注射劑。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合理用藥原則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絕不靜脈注射,以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發生。
感冒打吊針如大炮打蚊子
陳東生介紹,從經濟角度而言,“打吊針”的費用往往較高,會增加醫療費用。
統計顯示,使用口服制劑的費用一般只是注射費用的1/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