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宮頸炎最常見的一種病理改變是宮頸糜爛。是由多種原因導致宮頸被覆蓋的正常復層鱗狀上皮細胞逐漸脫落,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細胞向外生長,代替了脫落的鱗狀上皮,使炎癥區呈鮮紅色顆粒狀,形似糜爛。臨床上有急性與慢性子宮頸炎兩種,以慢性子宮炎多見。發病的原因一方面是有機械性刺激或損傷。另一方面是病原體侵襲,常見為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根據宮頸炎的深度可分為:單純性、顆粒性、乳頭性三種。炎性白帶長期刺激女性生殖器官,引起瘙癢癥。嚴重時炎癥擴散到盆腔,導致盆腔結締組織炎,出現腰骶酸痛,小腹墜脹、發熱、乏力、不孕等癥狀。其治療包括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物理治療是目前治療效果較好的方法。臨床常用的方法有激光、微波、紅外線、冷凍等,其原理主要是破壞宮頸糜爛面的單層柱狀上皮,待其壞死脫落后由新的復層鱗狀上皮覆蓋。選用物理治療應在月經干凈后3~7天內進行,但物理治療有可能引起宮頸狹窄及不孕。藥物治療適用于糜爛面積較小或病變較淺的患者。手術治療適用于糜爛面積較深或累及宮頸管者。
咨詢電話:238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