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發生的溫嶺殺醫事件中,醫務人員一死兩傷的結果傷透了醫生的心。時光倒流回兩年前,東莞長安也發生過患者砍殺醫生的惡性事件,一名患者千里赴莞,對一名醫生進行有預謀的暴力砍殺。當時輿論四起,要求嚴懲對醫生施暴的兇手,各部門也緊急商討對策,表示要對暴力傷醫“零容忍”。
時光在流轉,上述兩起暴力事件中的兩個細節似乎在昭示著:這兩年醫生的從業環境并未有多大改變,醫患矛盾仍在繼續。
一個細節是,暴力傷醫事件發生后,涉事醫院很快重整秩序,那些仍沉浸在悲痛和恐懼中的醫務人員馬上又以高度的職業素養投入工作,這無疑讓人欽佩之至;另一個細節說起來則讓人心寒無比,在發生醫生被殺事件后,有人不問青紅皂白,發出醫生“該殺”、“殺得好”的毫無人性的言論,甚至還有人說要將殺人者塑造成“義士”、“英雄”。
將這兩個細節并列在一起,引人深思。殺醫事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醫患之間的互相不信任和不理解。
要消除這種不信任、不理解,首先要扭轉一種觀念:醫患關系不是交易,患者求醫是在陷入困境時的求助,醫生此時的救治是基于人道主義的關懷,雙方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攜手消滅病痛。
其次,雖然現在有不少新聞反映醫患關系緊張,部分醫生醫德有問題,但患者要相信當下絕大多數醫生是出于真心盡力為病人看病的,也要本著科學的態度相信醫生的專業水平和職業操守。醫生也應該明白,對于病人的一句關心和鼓勵,可能就是靈丹妙藥,讓病人知道醫生的辛苦和壓力,也有助于醫患雙方互相理解和尊重。
此外,面對病人的誤解和不理智,醫生如何掌握和患者交流溝通的技巧,醫院如何建立更專業的部門來進行醫患溝通,都是解決醫患之間不信任、不理解情緒的有效手段。
10月28日,東莞市醫療爭議專業調解委員會正式掛牌成立,東莞愿意在解決醫患矛盾方面做出努力和嘗試,這讓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的不少人心中略感安慰。
從官方發布的數據來看,2009年至2011年,東莞發生醫患糾紛755宗,其中屬于“醫鬧”事件的有118宗,這令醫院很吃不消。醫患糾紛和“醫鬧”事件逐年上升,全市正在運營的各級各類醫院基本上都受到過“醫鬧”事件的沖擊,東莞的醫院每年“擺平”醫鬧要花費超過千萬元。
醫調委正是因此而成立,它為解決醫患糾紛增加了新途徑。不過它能否真正解決醫患矛盾,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筆者以為,殺醫案給我們敲響的警鐘是:唯有徹底地醫改才能從根源上緩解醫患矛盾,讓醫院血案逐漸絕跡,這已成為各界的共識——在解決了加大財政投入、消除以藥養醫、提高醫療保障、縮小城鄉醫療水平差距等課題的基礎上,兼顧好患者、醫生的合理利益,醫患關系鴻溝才有彌合的可能。
加快醫改,解決患者看病難、城鄉醫療水平失衡、醫生工作缺乏尊嚴等體制弊病,才是清除醫患矛盾根源的根本之道。
但我們仍然要呼吁:多一份理解和忍讓,就會多一份和諧和安全。不管是出于何種立場和原因,通過暴力對醫生泄憤都是不能容忍的,當行醫者不再有安全感,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再從事醫療行業時,最終受傷的還是被病痛纏身的病人。 口水威 文/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