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的是,在環保法修正案第三次審議時,我們沒有看到增加該條款。”易斌說。本報綜合報道
- 延伸閱讀
保密的歷史,造假的數據
2013年初,在香港舉辦的“中國環境保護四十年高層學術論壇”上,當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展示了幾張發黃的書頁后,在座嘉賓唏噓不已。這是來自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一項全國性研究《我國二十六城市大氣污染與居民死亡情況調查資料匯編(1976-1981)》。“以前監測歸監測,健康歸健康,那是第一次(將二者結合起來的大氣污染健康效應研究)。”當年主要負責人、原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研究院何興舟說。當時的研究方法還略顯粗糙,可是這本數百頁的報告從未公開過。經何興舟同意后,潘小川才在會上展出。“那時,什么都保密。”何興舟說。這正是中國大氣污染健康效應研究的歷史側影。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后,我國就開始監測名為“飄塵”的顆粒物濃度,也就是粒徑≤100微米的總懸浮顆粒物,后來變為PM10、PM2.5。在這個類似于從西瓜到蘋果再到櫻桃的過程中,國內研究并不比國際慢,但一直“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早期數據保密且量不足,后來則可信度低。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發達國家在相關研究上沒有里程碑式突破。到了上世紀90年代,新方法的出現促生了大量科研成果。“國外對于環境健康資料不保密,而我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獲取數據非常難。”陳秉衡記憶猶新。看到國際上不斷涌現新成果,當時在世衛組織工作的陳秉衡想起了“走一圈,白襯衫領子都會發黑”的沈陽,和當地的合作研究結果——沈陽每年由于室外大氣污染,大約超額死亡3000人。研究的方法已與國際接軌,可環境監測數據卻極不完整:僅有1986-1988年及1992年4年間斷的數據,平均一年的數據也只有170天。
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環境監測體系逐漸完善,但數據質量依然堪憂。由于藍天數量與官員考核掛鉤,有些地方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已非秘密。一名專家發現“分析結果很奇怪”。課題組只能拋棄這些數據。為此,該專家還在內部會議上呼吁過:“達標率能不能不要和政績掛鉤?”
- 相關鏈接
PM家族成員及危害
◎PM10 能夠進入上呼吸道
直徑小于等于10微米的顆粒物,又稱可吸入顆粒物或飄塵,能夠進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過痰液等排出體外,另外也會被鼻腔內部的絨毛阻擋,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小。
◎PM2.5 直接進入支氣管
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顆粒物,更不易被阻擋,被吸入人體后會直接進入支氣管,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PM1 可進入肺泡血液
直徑小于或等于1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可進入肺泡血液,對人體健康影響極大。
◎PM0.5 沉積在肺泡
汽車尾氣(主要是柴油機尾氣排放的黑炭顆粒物)以及硫酸鹽、硝酸鹽等二次污染物都是PM0.5的來源。吸入后很可能在肺泡里擴散、沉積。
◎PM0.1 沉積在肺泡
超細顆粒物,極易被吸入肺內,沉積在肺泡里。它的表面積非常大,使得超細粒子成為極其有效的有機物和重金屬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