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深圳急救網絡現有可調度的救護車數量,僅為國家規定的不足四成。嚴重緊缺的急救資源,超負荷運轉苦苦支持城市的“生命線”。今天是120急救日,有關人員也呼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決救護車不足、急救人員不足等緊迫問題。
救護車缺口大,急救人員難招留不住
深圳的急救資源有多缺?有一組數字能說明問題。按照衛生部的要求,每5萬人需要配備一輛救護車。若按照1300萬常住人口計算,我市需要配備救護車260輛。但實際上,據市急救中心提供的數字,目前120網絡內有救護車149輛,除維修、保養、測試等原因報停車輛,每天可供調度救護車僅100輛左右。也就是說,我市救護車的“缺口”至少160輛。
與救護車同樣緊缺的是深圳的急救人員。先不說160輛救護車的缺口相對應的就是320名急救人員的缺口,就算是現有的急救人員也存在著流失率大、人難招的尷尬局面。
據了解,由于種種原因,2006年依托醫院的急救站有85個,到2013年僅為77個。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逐年增長的急救醫療服務需求。據統計,1998年我市急救醫療網絡日均出車量為11次,2012年約450次,需求量較1998年增加了近40倍。
盡管市急救中心狠抓院前出車時間,80%的救護車可以在1分鐘內出車,但因為急救資源緊缺,我市去年出現多起因跨區域、超正常急救半徑派車而出車超時的案例。
風險大成本高收費低,醫院積極性不高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急救醫療工作運行風險大、成本高,但執行的還是2007年由市衛生局與市物價局聯合制定的院前急救收費標準,標準偏低。有醫院估算過,出一趟救護車,成本在四五百元,但實際收費只能收100多元,需要醫院貼錢來補。出車越多,虧得也越多,醫院人、財、物配備明顯不足。
與之相對應的,院前急救人員工作任務重、條件艱苦,心理壓力大,待遇卻低。市急救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急救虧錢,在有些醫院,院前急救醫生的收入只是其他科室醫生的七成,而且很多沒有編制,臨聘人員歸屬感不強。在事業發展平臺上,由于急救沒有單列,晉升困難,工作相對單調,對年輕醫生的吸引力也小。急救醫生人難招,留不住,很多網絡醫院由于人手不足,一組醫護人員通常需要24小時超負荷工作才能換下一班,這更導致出現醫務人員不愿選擇急救專業的惡性循環。
政府以獎代補,加大對急救的補貼
為提高院前工作的積極性,政府加大了對急救的補貼。據了解,補貼標準是新增一個急救網站,一次性補貼10萬元,每年每個分站補基本運營費2萬元。2013年,市急救中心對市屬12家公立醫療衛生單位和29家民營醫院進行補助。據悉,今年這項激勵機制有望覆蓋到全市急救網絡醫院。
市急救中心有關負責人建議政府加強對急救人、財、物政策的傾斜:一是建議市發改委、市財委等有關部門,根據深圳物價水平合理調整現行急救收費標準和財政補貼標準,盡快建立按實際科學運營并符合市場價值規律的急救醫療服務價格體系;二是希望政府能夠增加急救人員編制,保證隊伍的穩定性和專業性;三是加快推進《深圳經濟特區急救醫療條例》的立法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