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死”癌細胞的提法,盡管給了人們諸多期待,但是從理論到現實,尚有漫長的道路要走。徐冰河教授認為,癌癥的發病機理十分復雜,目前醫學界對癌細胞的特異性研究遠遠不夠。因此,如何在“餓死癌細胞”的同時,不傷害正常細胞,就成為“餓死癌細胞”理論實施的最大瓶頸。
此外,癌細胞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逃逸性,一種營養通道被切斷之后,會不會開拓其他的營養輸送途徑,尚未知否。徐兵河教授介紹,“餓死癌細胞”從理論到臨床,首先是掌握癌細胞的特異性結構,其次才是開發相關藥物,這期間至少要經歷十多年。
三大治癌手段各有利弊 盤點最新治癌方法
徐兵河教授總結,目前臨床中有三大治癌手段,即手術、放療和化療。其中,放療的好處是某些腫瘤可單獨使用,例如鼻咽癌、喉癌等;其次,放療還可跟化療、手術一起使用,加強治療的效果,例如肺癌、乳腺癌、大腸癌患者可手術后再做局部放療,殺滅殘存癌細胞。針對放療引起的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徐教授認為可以通過藥物干預、心理干預等減少或避免。化療是發展速度較快的治癌方法,既可以治療白血病、淋巴瘤、小細胞肺癌等癌癥,也可用于縮小腫瘤,以控制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除此之外,目前臨床中較為先進的治癌方法還有“A+方案”方案和靶向治療等。所謂“A+方案”就是阻斷癌細胞的血管供應,把抗細胞增殖的化療藥物、抗血管形成的抗體藥物結合起來,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目的。不過徐兵河教授解釋,這種療法能夠延長一部分病人的生存期,但是達不到根治的效果,適合一些晚期癌癥患者,或者早期體內存在單個癌細胞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