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有些癌癥是“傳染”來的。喬友林表示,在我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幽門螺旋桿菌、人乳頭瘤病毒(HPV)和EB病毒是最常見的感染致癌因子。中國是“肝炎大國”,原發性肝細胞癌患者絕大多數與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關。它們通過急性、慢性炎癥進一步演變為肝硬化,部分患者最終可導致肝癌。幽門螺旋桿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達50%~60%,是最為普遍的一種感染細菌,它可能引發胃炎和消化性潰瘍,長期感染可能發展成胃癌。而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禍根,已被證實是人乳頭瘤病毒感染,通過性接觸傳播。鼻咽癌的高發則與EB病毒感染脫不了干系。
感染和癌癥雖然不是直接的因果關系,不會“一擊斃命”,病菌卻會悄悄潛伏在我們的體內,伺機發難。這個過程大約需要10年或更多的時間,如果能阻斷其傳播,將它們消滅在搖籃里,便能有效預防癌癥的發生。
首先,打疫苗。來自臺灣的數據顯示,自1984年對95%的嬰幼兒及兒童注射乙肝疫苗,20年后乙肝帶菌者從10%~20%降至0.2%,肝癌發病率也相應減少70%~80%。其次,早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完全可以通過抗生素聯合治療徹底根除,不僅緩解胃炎、胃潰瘍,對進一步發展成胃癌也起到很好的抵抗作用。再次,做篩查。30歲以上的女性,務必要定期篩查宮頸。同時保護自己,注意使用避孕套、不要過早性生活、限制性伴侶數目等。最后,分餐制。幽門螺旋桿菌等病菌的傳染力很強,可通過手、食物、餐具等途徑傳染,生活中最好實行分餐制,聚餐時盡量使用公筷、公勺等,家庭中有感染者時要適當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