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顯示,現在孩子齲齒多,和飲食結構有一定關系。”王志峰說,兒童愛吃甜膩細軟的食物,像各類糕點、糖果也包括果汁、碳酸飲料等,這類食物含糖高、黏性大,粘到牙面上不易清潔,容易形成牙菌斑,從而成為細菌繁殖的溫床。同時,兒童攝入的纖維素類食物少,不能通過咀嚼食物時的摩擦作用對牙齒表面進行自潔。
我國第三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5歲兒童乳牙齲病的患病率達66%。”66%的患齲率意味著每3個兒童就有兩個有蟲牙,而且根據調查,每個患兒平均有3-4個齲齒。”
套用成人模式治牙易造成兒童心理損傷
目前來看兒童牙病并沒有引起大多數家長的重視。“根據全國調查結果,目前我國兒童齲齒的治療率不到3%。”王志峰說,首先我國的牙醫數量有限,”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僅有18萬左右的牙科醫生,人均擁有的牙醫數遠遠低于國際水平。”
“很多患兒疼得受不了了,家長才帶著孩子來看病。”于英說,這時才就診往往會增加治療的難度,“不僅多花錢,而且治療周期會拉長。”
同樣有近四十年臨床經驗的王燕虹教授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家長不夠重視,沒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口腔疾病。“兒童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新奇的玩具就把疼痛忘了。”王燕虹說,而且從兒童生理上講,乳牙與周圍組織交通管道比較多,軟組織疏松,所以會出現兒童牙病雖然嚴重,但疼痛程度遠不如成年人的現象,使得部分家長對蟲牙的關注度不高。
此外,由于兒童心理、行為的特殊性,在成人牙科治療時孩子往往不配合。“兒童和成人不同,不能將治療成人牙病的模式照搬到兒童身上。”王志峰說,在國際上,兒童口腔醫學(Pediatric Dentistry)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只有經過專業訓練,取得特殊行醫執照的牙醫才能對兒童的口腔問題進行診治。“兒童生理和心理都處在生長發育的急速變化過程中,對其疾病的處理要從發育的角度從長遠考量,如果按照成人的模式對他們診治,有可能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損傷。”
“我們對兒童的治療,主要依據國際通行的行為管理方法,按照無痛、微創的原則進行。”王志峰說,他們依據國際標準建立了一套先進的診療方式。“通過這種治療會給兒童留下很深很好的印象,這樣也有利于他們以后對自己孩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