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濟南10月12日電 (楊曉衛)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12日在濟南與山東大學就人類暗物質探索達成長期合作共識。丁肇中將攜手山東大學利用永久安放在國際空間站的阿爾法磁譜儀(AMS)就人類暗物質探索進行深入探測研究。
談及對暗物質的探索,“110年多年以前,最尖端的科學是X光和電子的發現,當時只是純粹科學,到20世紀30年代以后,用在醫學、工業上。40年代的時候最尖端的是空間物理,現在用在定時和導航上。很難說研究暗物質會有什么用,但就個人來說,我做這項工作是因為好奇,好奇是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丁肇中說。
山東大學于2004年3月參加AMS項目,由程林教授任AMS熱系統總負責人,全面負責AMS熱系統的研究、設計、制造與實驗,歷時7年完成了在國際空間站上運行的粒子探測裝置阿爾法磁譜儀的熱系統,解決了太空粒子探測的關鍵工程問題。
“山東大學是公認的為項目做出決定性貢獻的大學之一。”這個有600多個科學家的團隊在在丁肇中看來,他們的特點就是專心,而專心可以克服很多困難。
當被問及中國大學教育應該怎樣改善提高,才能培育出更多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時,丁肇中則回答,“我沒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丁肇中認為,中國過去對科學做出了貢獻,希望也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拿諾貝爾獎的人應該和人口成正比。
丁肇中是知名華裔科學家,祖籍山東日照,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科學項目之一,2011年5月16日由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送入太空。AMS以探測外層空間反物質、暗物質,以及宇宙射線的起源為目的,由15個國家和地區的600余名科學家歷時16年完成。
目前,AMS項目已于2013年4月和2014年9月分別公布兩個實驗結果,為人類暗物質可能存在找到間接證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