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加微信好友:關心
子女抱怨沒自由:屏蔽
近日,記者接到家長報料稱,現在年輕人喜歡用微信溝通,為了了解孩子動向,家長們注冊微信賬號,以匿名“好友身份”,潛伏在孩子的朋友圈里。對此,孩子們卻不理解,紛紛抱怨“不自由”、無處藏身,于是有的孩子在朋友圈里屏蔽掉父母。
父母“潛伏”微信:
了解孩子的動向
“好不容易解決了孩子用QQ問題,沒想到孩子又用微信代替了QQ,這更新換代的速度讓大人們招架不住呀。”近日,一位廣州市民媽媽向記者抱怨,看到孩子都玩上了微信,擔心網絡帶來負面影響,于是偷偷玩起微信,并成了孩子的“匿名好友”。
家住廣州越秀區的劉女士的兒子在外地讀高中。兒子每次給她打電話總是短短幾分鐘,她覺得兒子內向,不善于情感表達,看著別人的孩子和父母什么話都說,劉女士心里很著急。直到今年過年,她從兒子同學那里知道了兒子開了微信,更新狀態也很活躍。
于是劉女士在年輕同事的幫助下注冊了賬號,默默地以匿名的方式關注兒子。“不圖什么,就希望能知道一天到晚孩子忙了啥,不要有什么危險。”劉女士表示。
劉女士的同事廖女士去年也開通了微信。原來,廖女士女兒在讀大學,最近好像在談戀愛,為了緊盯女兒的動向,廖女士偷偷關注女兒新消息和朋友評論。“年輕人很沖動,很容易感情用事。”廖女士說。
廖女士說,自己想借此“馬甲”,永久做孩子的“匿名好友”,打入孩子的朋友圈,成為孩子每一步成長的默默關注者。但沒過幾日,廖女士計劃就破滅了,自己加女兒微信被發現了,女兒堅持對她取消關注。經不住她的軟磨硬泡,女兒才同意加媽媽微信。“現在是同意了,但是微信里卻不發任何狀態,看來潛伏失敗了。”廖女士無奈地說。
19日,記者在隨機采訪的10位中老年父母里發現,開通微信的有6人。其中多數都表示,開通微信主要是方便和兒女交流。其中有5人與孩子互相關注。父母們稱,微信中,自己孩子是最主要的關注對象。“我們老人間都不玩這種新東西,玩微信主要想是和孩子走近些。”其中也有父母說,自己有被孩子屏蔽過的情況。
專家提醒
家長應尊重孩子
溝通還應面對面
現在網絡社會發展,特別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營造了一個獨立的虛擬空間。但是在現實中,父母們試圖介入這個空間,卻遭到了孩子們的屏蔽。對此,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育學專家張慶鵬博士認為,青少年需要這樣一個獨立空間,他們這種“逃離”心理可以理解。“微信是他們獲得獨立、個性生活的一個通道,家長應該尊重。”
張慶鵬博士認為,在中國傳統社會,“父母在,不遠游”,父母和孩子間總存在一種“糾纏”的心理,兩者間關系總是太緊密,沒有界限,反而沒有孩子的獨立空間。網絡空間是一個自主通道,他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圈。對于孩子和父母的溝通,張慶鵬博士認為,還是應該回歸現實,感情交流應該面對面進行。
孩子“反潛伏”:自由受限制 屏蔽父母
“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永遠第一時間回復你的新狀態新照片,稍有不慎電話怒吼你為什么照那種鬼樣子的照片!對他們你還不能拉黑或設權限,否則就是一條條短信發來,說你不懂他們的苦,不理會他們的感受。他們不是唐僧,他們是父母。我哭了。”小霖是廣州某中學高中生,他向記者抱怨“反潛伏”的苦。
對于父母潛伏在微信,不少孩子像小霖一樣有“倒”不完的苦水。廣州某大學學生小蕓則抱怨說,前天下午,爸爸突然打電話問她,為什么朋友圈有張和男生的合影?她經過思考,把爸爸媽媽屏蔽了。
“晚上,媽媽就打來電話問我為什么看不見我的朋友圈。”小蕓在微博上征求同學們的意見:“小伙伴們,你們是不是也把爸媽屏蔽了呀?”小蕓的同學紛紛表示贊同她的做法。
原本在微信發下心情為了娛樂,卻給自己裝了一個“跟蹤器”。小余表示,自己微信加了爸爸,微博和媽媽互粉。“每天晚上超過12時,爸媽兩人看到我還在發朋友圈或微博,他們就跑過來敲門叫我睡。”小余說,自此他不僅取消了關注爸媽,也把小姨等親戚的關注取消了,“有時候他們會把一些事告訴給爸媽,很煩。”
對于這種“監視式”的關愛,不少孩子表示很尷尬。“接受吧,自己的生活空間就有種被監視的感覺,不接受吧,難得父母一片苦心。”
廣州某高校大學生小蕓說,每次我更新個性簽名,貼個照片,我爸都要東問西問什么意思,所以我一直對我爸設置朋友圈不可見。“微信朋友圈屏蔽掉爸媽,微博取消關注爸媽,空間里限制了我媽的訪問權限,QQ在線對他們兩人隱身。”小蕓說,之所以這樣做,只想讓他們看到,他們希望看到的一面。“我想有自己的一些獨立空間,屬于年輕人的自由呼吸空間。”小霖如此表達自己的想法。
記者通過隨機調查多位80后、90后。多數受訪者稱,發現不少人與父母有微信互動,少數不知父母是否潛伏。對此,近半數的受訪者表示可以理解,但不希望父母對自己生活有過多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