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西南大學正式發布《西南大學章程》,明確辦學規模在5萬人左右,未來將適當縮減本科生規模,增加研究生規模,實現3:1的目標。
在昨日新聞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西南大學章程》是教育部通過核準的15個高校章程之一,也是重慶市第一個。《西南大學章程》歷時兩年多,十五次修改,共有10章115條,共計1.2萬余字。
據了解,《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明確提出,要加強大學章程建設,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教育部2011年11月出臺了《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對高校章程建設的規范性方面作出規定,要求各高校制定或修訂大學章程,到2015年達到“一校一章”。
昨日,西南大學黨委書記黃蓉生、校長張衛國、副校長李明和發展規劃處處長葛信勇等代表西南大學回答了記者提問。從《西南大學章程》中,或許我們能看出高校改革的方向。
今年會減少本科招生嗎
記者:《章程》提出,總體辦學規模控制在5萬人左右,適當縮減本科生規模,今年的招生計劃是否會調整?
西南大學:西南大學基本教育形式為全日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適度開展繼續教育、非學歷高等教育,發展留學生教育。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發展規劃和國家核定的標準,我們將全日制辦學規模控制在5萬人左右。
中國高等教育目前最核心的問題是提升教育質量,所以西南大學提出穩定規模、優化結構,推進以提升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
目前,西南大學在校本科生38220人,研究生11100人,留學生612人,預科生134人,總計5萬人左右,基本達到西南大學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目標。未來,學校將會逐漸適當縮減本科生規模,適度增加研究生規模,擴大留學生規模,實現本科與研究生規模3:1的目標。
不過,今年還沒有降低本科招生規模的計劃,未來會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結構比例進行調整,逐步減少本科生的規模,調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結構,爭取本科生36000人,研究生12000人。
如何了解學生培養質量
記者:“第三方專業評價”被寫入章程,怎么接受社會監督和專業評價?
西南大學:學校建立校、院(部)兩級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定期發布年度評估報告。人才培養質量接受社會監督和專業評價。
為何彰顯本校辦學特色
記者:學校如何在人才培養以及社會服務方式上彰顯辦學特色?
西南大學:在強調堅持個性、形成特色外,我們也試圖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社會服務方式等方面彰顯學校文化傳統及教師教育和農業科技的辦學特色。
“頂崗支教支農”就作為了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方式予以明確。“頂崗支教支農”體現了西南大學的個性化,頂崗支教是我們學校的師范生到偏遠的農村中小學教書,一方面學生得到鍛煉提升,另一方面可以把鄉村老師換出來,到西南大學免費培訓,頂崗支教的崗位目前幾乎遍布西部地區。頂崗支農則是農業科技專家把研究成果轉移到農村,幫助農民致富,本科生、碩士和博士都參與。
明確校花校樹有何意義
記者:為什么在章程中明確校歌、校花、校樹、校旗?
西南大學:第一次在章程中明確了玉蘭為校花、樟樹為校樹,校慶日在4月18日,連同校訓、校徽、大學精神等得到進一步完善,這些都是西南大學的精神文化符號和標識體系。
在章程中確定校花和校樹,這在全國高校比較少見,一則是:西西南大學本身是聞名遐邇的花園式學府、全國文明校園和綠色校園,重慶市永久性十佳園林單位,森林覆蓋率達84%以上,植物、花卉眾多,二是表現了師生的人格訴求。
提升大學生質量 西南大學有幾招
在人才培養方面,西南大學將以提升質量為核心,優化結構。
學科專業分類:將現有12個學科門類109個本科專業分為文科、理科、工科、農科、藝術和師范等六大類型,推行學科背景下的通識教育、大類培養和個性化教學。
教學內容分級:將6門公共課、15門學科基礎課和50余門專業課分為一、二、三級教學,按照精品課程建設標準實施重點建設,并成立滿足三個層次需要的教學團隊。
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團隊還開展了“讀名著、得學分”的“名著閱讀”活動,并輔之以專家學者的“導讀”,每年近萬名學生選讀名著而獲得學分———學校圖書館的經典名著被“洗劫”一空成為常態。
分級分類課程體系,既能讓學生選擇“套餐”,又能自己“點菜”;既能吃安排好的“席座”,又能享受個性化“自助餐”;課內“吃不飽”,課外還可以“加餐”,學生的個性和潛力得到充分張揚。
培養過程分段:將本科四年分為基礎、發展和提高三個階段,推行“1+2+1”、“1.5+1.5+1”、“2+1+1”三種模式,各階段相互銜接,各有側重,讓學生在層層上升的進步階梯中,度過不一樣的大學時光。
學生管理分流:在學科大類基礎上實行專業的二次分流,讓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學習內容和方式;在同一專業實行水平分流,實施動態進入或退出調整。(重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