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制圖謝瑤
學生要迎接期末考試,高校也不例外。“出口決定進口”、“就業質量掛鉤招生計劃”,考核衡量高校人才培養水平,最硬的指標之一就是就業。不光看就業率,還要看就業質量。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陸續公布其2014年的就業質量報告。記者整理分析發現,除了傳統的就業率數字之外,這些報告折射出了如今大學生就業的一些有趣的新特點和新趨勢。
京華時報記者張曉鴿
□概況
一所高校就業率未超90%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從2014年起,各高校要編制和發布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將就業質量情況作為招生計劃安排、學科專業調整、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參考,完善就業與招生、人才培養的聯動機制。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曾表示,“畢業生就業狀況是高校人才結構和培養質量的綜合反映和重要標志,關系到學校的生存發展和社會聲譽”。
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陸續發布了2014年度畢業生就業年度報告。數據顯示,75所直屬高校中,74所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只有蘭州大學(88.62%)不到90%,而就業率在95%以上的有50所,占2/3。此外,還有5所高校就業率超過了99%。
據介紹,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報送管理和統計工作由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負責,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部門負責本區域內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報送管理和審核工作,各高校負責通過“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與監測系統”報送本校畢業生就業數據。
為了提升就業質量報告的編制質量,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認真核查畢業生就業數據信息,并提示畢業生可通過新職業網或學信網查詢核實本人就業去向。各地各高校要公布舉報電話或郵箱,堅決查處任何形式的就業率作假。
行業院校占據前三甲
據統計,75所直屬高校中,本科畢業生就業率最高的為中國藥科大學,達到99.59%,最低的為蘭州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88.62%。
北京四大名校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97.90%和95.96%,排在第15位和第42位。中國人民大學排在第38位,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96.44%。北京師范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98.08%,排在第13位。其中非免費師范生就業率為97.10%,免費師范生就業率為100%。
不過,記者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將75所高校的就業率進行排序后發現,就業率最高的三所院校分別為中國藥科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均不是傳統的頂尖名校。同時,天津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的就業率都超過99%,均為99.01%,并列第四,可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卻不敵這些大學,跌出前10不說,北大更是排在了75所高校的靠后位置,位列第42。滬上名校復旦大學也僅排在24位。
□分析
畢業后去哪兒工作?
就業首選學校所在地
從就業地點來看,2014屆畢業生的就業首選城市為學校所在地。統計發現,在這75所直屬高校公布的就業質量報告中,明確披露畢業生就業地的有69所。從中可以看出,這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首選城市,并非某個具體意義上的城市,而是每一個學校的所在地。就北京而言,比如,北京大學畢業生在北京簽約的比例,即人們通常所說的留京率,達到了56.15%,位列第一。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生留京率達52.67%,北京化工大學留京率達42.9%,北京交通大學留京率也達37.74%。相應的,北京也就成了這幾所學校中畢業生簽約比例最高的城市。
除了北京,長三角地區和中西部高校也符合這一規律。比如復旦大學畢業生就業地區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其中,在上海市就業人數共3107人,占畢業生總數的75.73%。南開大學畢業生在天津市的就業比重最高,其中本科生占比為52.24%,研究生為51.77%。大連理工大學本科生、研究生留在大連市的比例也最高,分別為24.59%、20.43%。
中西部高校也是如此。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畢業生在湖北省的就業比重達30.47%,合肥工業大學在安徽省的就業比例有31.11%,四川大學留川工作的畢業生,占該校就業總人數的近一半。
名校畢業生在哪里?
北大清華留學比例高
除了學校所在地外,畢業生簽約率最高的城市依然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這樣的大城市。從畢業生的實際簽約情況看,不少學生從意愿上更傾向于留在東部。
另外,受國家支持中西部發展政策的影響,東部高校畢業生前往中西部就業的比例也不低。比如清華大學畢業生去中部、西部就業的比例,就分別達到了6.2%和10.3%。華北電力大學的比例更高,本科畢業生去西部的為18%,研究生去西部的為15.7%。
在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年報中,不少985高校本科生的升學率,包括考研、保研等比例基本都在30%以上,有的還高達40%以上。比如,西安交通大學升學率為46.65%,但在211高校和一些普通高校,這一比例相對低一些,大約在20%。
出國留學仍是很多北大、清華學生的選擇,但北大明顯多于清華。2014年北大本科畢業生中,國內升學比例為46.35%,出國(境)留學比例為32.65%,而清華的本科生國內升學比例為56.7%,出國(境)留學比例為25%。
外企依舊搶手嗎?
外企簽約走低民企勢頭漸起
值得注意的是,各校發布的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里所指的就業,并不僅僅包括人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簽訂勞動合同,也包括升學、出國出境、定向委培、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等形式。對比2013屆和2014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報告可以看出,國企的簽約比例正在下降,民營的簽約比例卻在上升。東北大學的年報里也描述了這一趨勢,稱“國有企業仍占主流,但民營企業勢頭已起來”。
從簽約單位的性質來看,高校畢業生的走向,三資企業即外企已經不再是畢業生的首選。其中,985高校畢業生簽約三資企業的比例基本上都在10%以下,有的甚至不到5%。
與之相應,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成為畢業生的另外兩個選擇。在有些高校,畢業生進入國企的比例非常大,比如大連理工大學本科畢業生進入國企的有32.11%,東北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則有48.6%選擇進入國企,其研究生的比例更高,為52.7%。不過在另一些學校,兩者卻不相上下。比如,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生進入民企的比例為28.79%,進入國企的則為28.16%。而中山大學42.92%的本科畢業生簽約民企,相反,其畢業生簽約國企的卻只有24.42%。
記者注意到,北京大學2013年本科生進入國企的比例為25.26%,進入民企的為13.89%,而2014年,本科生進入國企的比例降至14.57%,進入民企的則升至41.52%。
除了就業,近幾年,高校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在就業質量報告中也有體現。比如清華專門用一章統計了學生創業情況。清華2014屆畢業生中,幾乎每100人中就有1人創業,直接創業人數為55人,其中本科生17人、碩士生36人、博士生2人。
求職要拼什么?
企業最看重個人能力
2014屆畢業生就業拼什么?各高校的就業質量報告回答了這一問題。統計來看,扎實的專業功底、綜合素質、工作態度、適應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學歷都是要素之一。其中,綜合素質,既包括實踐操作、思維能力,也包括創新意識,適應能力則主要指的是快速融入工作環境,靈活應變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許多大學畢業生而言,就業決定了以后的起點,因此都想第一份工作相對比較理想。因此,在高校就業質量報告中,用人單位看重的學生素質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記者梳理發現,不少高校報告提及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個人實際能力(專業能力)。
比如北京大學就委托第三方機構調查,發現用人單位最看重畢業生的個人能力、道德修養和面試表現。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則提及,用人單位更看重畢業生的個人實際能力、所學專業對口程度。
華中科技大學的就業報告則稱,用人單位最看重應聘人員的能力排序中,專業基礎居第一位。湖南大學也認同這一點,此外,還提示用人單位會考量畢業生的個人品行與態度。比如南京農業大學,用人單位認為最重要的前三位分別是:工作態度、表達與溝通能力、專業知識和學習成績。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調查顯示,職業道德在用人單位看重因素中排名第二。
薪酬待遇怎么樣?
學生干部可得高薪
在75份教育部直屬高校年報中,明確披露畢業生薪酬待遇的有38份,其中,985的16份,211的20份,普通高校的兩份。具體而言,本科畢業生與研究生的月薪差距在1000元左右。湖南大學本科畢業生平均月薪4145.1元,研究生則為5355.15元;廈門大學本科畢業生平均月薪為5037.2元,研究生為6048.4元。
在公布畢業生薪資待遇的學校中,浙江大學的平均薪資最高,本科畢業生為5225元,研究生達7750元。但也有部分高校畢業生的薪資情況不高,比如北京中醫藥大學,35.45%畢業生月薪低于2000元。
此外,擔任過學生干部、專業成績好等都成為高薪的理由。廈門大學年報提及,男生、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平均薪酬較高。南京大學也提及“成績排名越高、學歷層次越高、父母收入水平越高的學生,月薪越高”。
□聲音
理性看待高校就業率
為什么名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不如普通高校高?業內人士分析稱,這主要與各高校統計的時間節點不同有關,比如排名第一的中國藥科大學截止時間為2014年12月31日,排名第二的北京郵電大學截止時間為2014年10月31日,排名第三的東北師范大學的截止時間則是2014年11月30日。而其他有些學校則是在去年6月統計的就業率。
北京某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高校就業率都是按照教育部標準統計的,學生與企業簽約、考上公務員、參加“三支一扶”計劃、選擇升學或留學等部分都會統計在內。
不過,從2014年起,如果畢業生擔心“被就業”,還可以登錄教育部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監測平臺,通過網絡查詢自己是否已就業。這個系統2014年首次運行,目的之一就在于避免有高校在就業率上弄虛作假。
據了解,各高校統計就業率一般有兩個時間節點:一是在6月底7月初或8月底9月初時統計初次就業率;另一個則是在年底統計年度就業率。而在這畢業半年內確定就業去向的學生不少。很多學生在畢業那會兒還會挑挑揀揀,但他們也不可能長期不工作,主要還是一個選擇問題。所以很多學生都在這半年內確定了下來,年度就業率自然比初次就業率高。沒有就業的一般也是在準備二次考研或者考公務員的學生。統計時間節點不統一,可能導致數據之間可比性不準確,譬如時點晚的就業率比時點早的就業率高,因為求職時間更充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教所所長雷慶則建議,要客觀看待高校就業率,既要重視但也不能過于在意。家長和學生可以通過就業報告了解不同層次專業的就業情況,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學校也可結合高校間就業率對比,重視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進一步提高辦學質量。
□建議
高校就業統計可引入第三方
記者注意到,各高校對就業率的定義并不統一。比如復旦大學的就業率=(就業+升學+出國出境+定向委培+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畢業生總人數,華南理工大學本科生就業率=(簽約人數+升學人數+出國人數+暫緩有單位+靈活就業人數)/參加就業人數;有的則并未提及就業率的具體公式,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其年報只是將就業分工作、升學、出國三部分進行統計。國內的專業教育數據公司麥可思創始人王伯慶曾表示,高校統計的就業率其實是“非失業就業率”。
高校就業質量編制是否達標?去年,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高校就業質量年度報告”評價排名報告,對75所部屬高校2013年度就業報告的內容完備性、公信力及信息公開化做出評價。報告顯示,僅有22所大學達到60分,合格率不足三成。今年該機構正準備研制2014年度就業質量報告。基于此,近年教育部門在推動“引入第三方”。第三方專業機構的優勢在于,它們具有統一的計算公式、時間節點、科學的調查方法和獨立的數據。目前第三方專業機構從學校獲取應屆畢業生的聯系方式,通過聯系,邀請畢業生關于就業問題自愿加入跟蹤調查,整個過程高校都不參與。
■鏈接·北京情況
專科學生就業超博士
近日,北京市教委發布了《2014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據統計,截至去年10月31日,2014屆北京地區高校有87所就業率超過90%,有3所高校就業率未達到90%。這3所學校是中央戲劇學院、北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和北京科技經營管理學院。高校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為96.64%,各學歷層次畢業生的就業率均保持較高水平。
從不同專業就業率調查來看,很多偏門甚至冷門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時優勢凸顯,比如力學、水產、圖書情報、軍隊指揮、資源勘探、兵器科學與技術等專業就業率高達100%。不同學歷層次的畢業生就業率也略有差異,與人們傳統觀念中“學歷越高越好找工作”的想法不同,在實際調查中卻呈現了與之相反的情況。其中,專科就業率最高達到96.88%,其次為本科96.65%,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分別為96.58%和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