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月19日電(記者陳靜)“你教,我聽”的填鴨式教學今后或將在上海高校中成為歷史。鼓勵知識淵博的專家學者更多關注教學,培養具有主動思考能力的學生已經成為此間高校教學改革方向。19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骨干教師教學激勵計劃”首批首席教師正式簽約。
這些首席教師將著手建立包括多層次教師在內的“立體”教學團隊,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能主動參與臨床實踐的醫學生。校方稱,今后,醫學生培養模式將接近世界發達國家醫學生培養方式。
據悉,“重科研、輕教學”一直讓高校教師廣為詬病。由于教學難以獲得量化考評,中國高校的考評均倒向科研,發SCI論文、申請課題,對教師而言,注重科研不僅可使其獲得豐厚的課題經費,最終的科研成果還直接與評職稱、晉升“掛鉤”;而同時,低薄的課時費吸引力也不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師“不再愛講臺”。因為“科研指揮棒”效應,越來越多的教師熱衷科研,對教學提不起興趣。
如今,上海教育部門及高校已經開始著手致力改變這樣的狀況。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正式啟動了“骨干教師教學激勵計劃”。該校校長陳國強曾表示,學校意在全程激勵教師,在授課的同時真正傳道、解惑。
當日簽約的33名首席教師將分別來自生物化學與分子細胞生物學系、生理教研室、公共衛生學院等,并將各自領銜相關教學團隊。據介紹,這些教學團隊涉及課程覆蓋醫學生進入臨床實踐課程之前的所有基礎理論科目。交大醫學院副院長黃鋼告訴記者,此次簽約的首席教師絕大多數為中青年專家,已獲得高級職稱,在相關領域造詣頗深。據悉,接下來,首席教師將在各自教學團隊中聘請骨干教師以及青年教師。
黃鋼表示,“骨干教師教學激勵計劃”所涉及的教學改革,將改變以往教師簡單灌輸知識的呆板教學,使學生和教師能夠自主互動。這種把教學重心轉向以學生為主,并致力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的改革,最終將把教學目標、學生目標以及考試目標有機結合。首席教師組建的教學團隊還將把原有課程加以整合,把臨床問題與機理性問題相結合。
分子、細胞與組織教學團隊首席教師易靜接受采訪時說,其實,校方早在6年前就開始了教學改革,多年來,教研組致力于提煉“樞紐”課程,刪減重復課程。談及其領銜的教學團隊教師如何搭配,易靜表示,她不僅挑選熱愛教學的骨干教師,還將努力推動高端科研人才加入,使這些以科研見長的專家也能融入醫學生的教育。
在任務書中,記者看到,各教學團隊將引進國際醫學組織認證課程,建設臨床模擬教學案例庫和虛擬案例庫,并成立中國醫學模擬聯盟。
黃鋼還透露,校方已在推動臨床教學團隊的建設。該醫學院附屬14家醫院中,第一人民醫院已經開始推動建立消化體統臨床教學團隊,仁濟醫院則著手呼吸系統臨床教學團隊建設。
2015年到2016年新學年的新生以及本科二年級學生將全面感受教師激勵計劃帶來的全新改變。